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毛峥嵘
及时总结中医治疗经验 在这次疫情中,国家前所未有地多次发文强调中医药要早期介入,甚至第一时间派出中医专家组深入一线,总结病因病机、证型、治法及方药。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组每天会诊,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结合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在西医无确切疗效药物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观的特点,使重症新冠肺炎避免演变成危重症,并大大缩短了重症新冠肺炎的疗程。患者也由刚开始的不信任和抵触中医药,到最后主动要求把自己同样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亲人接到我们医院救治。这其中,中医药的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绩来之不易,如何让这些“不易”不付之东流?要及时做好中医施治的总结和分析;及时将中医治疗经验分享给同仁;及时从中筛选出针对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中药组方;及时整理中医面对病情变化时的辨证思路,梳理出具有河南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等。 意识到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在疫情早期,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就面临着“如何第一时间获取患者医学影像资料”“如何做到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指挥部”“如何无障碍协调各个部门工作”等问题。这时候,就显现出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特点和中医优势。我们必须通过互联网打破医疗、医药和医保的闭环。面对疫情,大家都隔离在家,这时候远程医疗就显得异常重要。 互联互通前期,硬件和软件投入较大,但这是医院发展的大趋势。中医院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好线上或是线下的特色,并且利用好互联互通平台,做好医院的宣传和营销工作。 我的想法是:互联网不管多么强大,都是工具,而工具最终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服务的。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最为便捷的挂号服务,可以为个人健康档案的无阻碍流通提供渠道,可以为家庭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提供强大的云平台,可以为偏远地区带去顶尖医生的远程医疗,还可以为专家和医学生提供在线继续医学教育……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应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做出改进,从量变过渡到质变。“信息无界,连接一切”,这样才能使互联网为医疗的发展带来便捷。 急诊科的定位 急危重症医务工作者从来都是“受任于疫虐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非典”到汶川大地震,从H1N1流感到天津港、昆山爆炸等,国家有难之时,必有急危重症医务工作者的身影。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紧挨着急诊科,并且平时的工作也主要由急诊科的人员来承担。在这次疫情早期,大家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波及的范围并不清楚,但还是抱着以防万一的思想,征用了急诊科病房,改造成三区两通道。 灾难医学是急诊工作者的必修课。在经历灾难以后才知道,总体协调、规划布局、流程设置、风险防控、预检分诊、合理施救是多么重要,群体患者和单个患者的诊治是完全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在灾难面前,技术所起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没有灾难的时候,急诊科面临更多的是社会问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急诊科还发挥了屏障作用。我们经常向科室人员强调,如果把新冠肺炎患者收到住院部了,那么我们的后方就被攻破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每一版的诊疗方案出来以后都要认真学习,把不同之处找出来并在执行中加以改进,无论何时都要牢牢守住防线。 发挥团队的力量 医院是一个团队,急诊科也是一个团队,在这场阻击战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医院整体攻防、总体布局、进退有序,院长天天在一线,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医务、护理、院感、器械、采供、后勤等所有科室始终在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那么多的同志说走就走,提着行李上了前线,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急诊科团队在这次疫情战役中经历了磨炼,医生、护士、急救人员、班车司机都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不仅要保障新冠肺炎患者的有效筛查、保障发热患者的接诊,还要保障非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救治。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尽心守护,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让医院领导和其他科室同事在主战场不分心。实践证明,我们急诊团队经得起考验。 结语 社会并不是一个个螺丝钉搭起来的,社会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有机体,医院更是如此。 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言,以今时今日的医疗条件、科研水平、组织能力、群众支持度、社会管理水平来论,都比以前强太多了。但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时,最需要的不是许多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而是一些不那么“聪明”的人,一些敢于逆风而行的人,一些敢于勇挑重担的人,一些敢于讲出事实真相的人。 疫情带来的灾难总会过去,但是它教给我们的东西不能遗忘。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辜负这昂贵的“学费”,让每一个春天都能如约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