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乡村医生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丽 丽
中秋节,郏县堂街镇孟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王校业给当地贫困户王占绕和张文香夫妇以及80多岁的谢构老人分别送去了月饼和节日礼物。据了解,每逢春节和节假日,王校业都会提前几天去看望他们,在为他们提供健康诊疗服务的同时,送去节日的问候。 采访当天,在孟庄村卫生室看病的郏县园庄村村民、65岁的季爱显伸着拇指告诉记者,由于王校业诊断细致、沟通到位、药价合理、患者认可。附近几个村的村民,甚至更远地方的患者都来找他看病。因此,他被称为‘传说’中的乡村医生。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王校业的行医之路正印证了这句话。王校业出身医学世家,爷爷王太须92岁高龄,依然坚持给群众看病。王校业跟随爷爷学医16年,日积月累,对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因为对生命充满敬畏,王校业在行医过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钻研医术,救死扶伤,拯救的患者不胜枚举。王校业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医术不仅获得了本村村民的认可,甚至孟庄村周边,像李世和庄、上李村、曹庄村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来找他看病。村民口口相传,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天的门诊量达170多人次,病人多时一天接诊200多人次。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卫生室早上6时许就开门,一直到深夜才关门。近半年,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业,王校业和妻子刘校伟每周三下午才休息半天。 “王医生,俺孙女体温高达39.7摄氏度,您快给孩子看看吧!”2018年大年初一早上5时许,正在睡梦中的王校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王校业挂掉电话,赶紧穿上衣服急匆匆地跑到诊室,拿药、打针、用药……经过耐心细致地诊治,孩子的高热终于退了下来,小孩的家长连声道谢,王校业心头悬着的一颗石头才终于落下。 “我认为,当一名医生,首先要学会虚心;其次要对患者(态度)好。城市专科分得比较细,农村医生就是全科医生。因此,基层医生要不断地学习。”王校业态度诚恳地说,“我擅长治疗的疾病分为常见病、慢性病,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诊断方式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把脉、面诊、舌诊,并根据爷爷(王太须)手把手传授的行医经验,结合听诊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指导患者学会康复锻炼、合理膳食,治疗效果显著。” 据王校业介绍,堂街镇孟庄村常住人口1603人。1995年,王校业从郏县卫校毕业,在郏县人民医院实习一年多,回来后,一直跟着爷爷在卫生室上班,至今已行医24年。2018年8月,堂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平安牵头对孟庄村卫生室进行重新规划、布置,王校业和妻子刘校伟从原来的个体诊室搬到了新建成的标准化卫生室,卫生室的诊疗环境焕然一新。 谢庄村59岁的陈强(化名)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四处求医,效果均不明显;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到孟庄村卫生室。王校业说:“当时,陈强被爱人和儿子驾着胳膊送到卫生室,病情非常严重。谢庄村距离孟庄村几公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来孟庄村卫生室看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强的病逐渐好转,已经能下地干农活儿,每次看病、拿药,都是自己骑电动车过来。”陈强的儿子感激地说:“无论如何我们得给您送一面锦旗。”王校业说:“真没必要。” “看病就是一种信任。”王校业说,“我的很多患者都是通过村民的口口相传介绍过来的,像过敏性鼻炎、气管炎、秋季腹泻等疾病,一般开3天的药,花费十几元钱,基本都能把病给治好。别人治不好的病,俺给治好了,感觉很有成就感。庄稼人挣钱不容易,我想尽量减轻他们看病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