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护佑人民健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专场发布会实录
1
11 1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护佑人民健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专场发布会实录
 

   8月30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在郑州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专场发布会。媒体记者围绕河南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健康扶贫工作等踊跃提问。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谢李广、张智民、张若石逐一回答媒体记者提问。现实录如下: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普及健康生活

   人民网记者提问: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部署,前不久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在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方面,河南省是如何做好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

   阚全程回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推动由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在健康促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合重大慢性病、传染病防控工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以此为突破口保障全省人民健康。
   一是开展“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健康扶贫专项行动。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健康科普讲座、健康素养标准课件研发、乡村医生科普技能培训、大型义诊、医疗业务帮扶、入户健康指导、捐赠科普读物、唱健康大戏、全媒体传播等“十个一”工作法,全省成立健康科普志愿服务团队260支,8200多名志愿者深入乡村,引导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符合家庭特点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防病治病知识。
    二是开展了健康促进“321”工作模式。“3”即健康教育进家庭、进乡村、进学校,“2”即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1”即省市医院对口帮扶53个贫困县,形成贫困地区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每个贫困家庭发放一张健康扶贫政策明白纸、一份健康处方、一套实用工具、培训一个贫困家庭健康明白人。我省共发放明白纸、健康处方、实用工具69万份,培训明白人31.7万人,覆盖全省52%的贫困家庭,力争补齐群众健康素养低的短板。
    三是在全省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和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两项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实施健康中国行、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健康文化产品创作、健康信息全媒体传播等品牌活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在各级深入开展,省市县电视台定期播出健康公益广告,全省健康巡讲每年都超过万场,受益100万人次;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活动涉及千万人;全省1/4的县(区)开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全省200多家医院将健康教育融入诊疗全程,创建健康促进医院;12320卫生健康热线开通以来,服务30万人次;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根据监测,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3年的3.7%上升到2018年的14.38%。
    四是改善城乡卫生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卫生城市创建、病媒生物防制、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改水改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家园、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乡镇分别达22个、32个和73个;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占比分别达97%、88%。

 

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河南卫视民生频道记者提问:河南省妇女儿童约6600万,做好妇幼健康服务工作,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请问,我省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谢李广回答: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事关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做好妇幼健康工作意义重大。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现了妇幼健康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妇幼健康事业与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实施《河南省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18~2020年)》,连年将妇幼能力建设列入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将该计划列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点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全省初步构建了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龙头,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产科、儿科等妇幼健康服务科室为骨干,以乡、村两级妇幼健康服务人员为网底,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二是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出生缺陷预防体系更加牢固。省委、省政府印发《“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健康宝贝计划”,建立完善三级预防服务体系;自2011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城乡居民免费婚前保健服务;自2017年以来,连续3年把妇幼健康有关工作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每年预算经费约6亿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实施《河南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着力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2018年,全省婚检率76.45%、产前筛查率64.05%、新生儿“两病”筛查率96.49%、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5.6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落实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健康服务更加惠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持续保持在99.9%以上;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覆盖所有县(市、区);自2013年以来,分别为460万和183万农村和城市低保适龄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已累计有56.6万名贫困儿童受益,2019年实现了53个贫困县全覆盖,年投入专项经费2.2亿元。
    四是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母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严格“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全省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75个、新生儿救治中心171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救治网络。与2000年相比,2018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54.15/10万降至10.85/10万,婴儿死亡率由30.91‰降至3.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4.8‰降至5.28‰,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接下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实施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建设,扎实做好民生实事等妇幼重大项目,继续坚守母婴安全底线,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妇幼健康的新需求,为健康中原建设做出新贡献。
    《“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0%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完成。但是,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每个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全社会及媒体积极参与,贯彻即将出台的省政府健康中原行动意见,共建共享健康中原。

 

 

围绕“县强、乡活、村稳”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大河网记者提问:我省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打算是什么?

   阚全程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意义重大,它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我省以医保打包支付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县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和整体绩效,推进关口前移、资源下沉,激发基层运行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就近看病和“少生病、不生病”的医疗健康需求,力争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抓好工作重点。优化整合服务体系,组建医院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办医职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政策、规划、准入、行业监管等;组建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的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实行行政、人员等的“七统一管理”。推行医共体内医保总额预算打包付费,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县乡两级分别不少于100种和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病种,有效引导群众有序就医。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县域医疗中心,持续实施“369人才工程”,快速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质量和效率。县域内全面推行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教育和检验、消毒供应等集约化服务,实现“乡检查、县诊断”,方便群众就医。深化医、防、康融合,彻底扭转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坚持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支持息县、郸城等党委政府重视、改革意识强、工作基础好的县(市)先行先试、创新政策、创造典型,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当前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可以说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共识不断凝聚、信心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洛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和28个试点县(市)已全部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政策措施,抓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全省全面推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抓紧推进落实,对标目标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大力推广息县、郸城等地方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 打造中医药强省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河南提出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请问,河南中医药事业在70年间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尤其在新时代,河南省中医药强省之路该如何走实走顺?

   张智民回答:十八大以来,河南中医药机构规模、人才队伍、特色专科、学术科研等在全国的排序上升。河南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的目标,明确了任务和路径,引领中医药事业迈向从大到强的发展轨道。
    在服务体系上,率先在全国实现“县县有中医院”的目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速,现有中医医院587家,开放床位8.17万张,综合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普遍开设中医科室,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过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以中医医院为主体,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在服务能力上,增加优质医疗资源配置,目前有三甲中医院21家、二甲中医院104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5个,5家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12个专科入选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去年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和出院病人数分别占全省医疗机构服务量的20.3%和16.13%,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
    在人才培养上,以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大批中医药新生力量和中西医结合医生,在防病治病和科研中作用显著。河南中医从业者有9.2万人,拥有3名“国医大师”和3名“全国名中医”,构建了满足各层次需要、适应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
    在传承创新上,两所中医院获批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一批课题获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建成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工程技术中心。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效显著,创办“仲景书院”高端人才研修基地。建成南阳医圣祠等5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洛阳平乐正骨、焦作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仲景宛西、羚锐制药脱颖而出,各地正蓄势打造一批旅游养生项目,中医药产业发展机遇可期。
    在对外交流上,河南在国外开办仲景学院等,每年向境外输送中医人才500余人次。争取到“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中医微创国际传承基地。多位中医医师获受援国政府奖励。民间中医也自发“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活跃着河南中医的身影。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一是推进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以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科)全覆盖。二是建立健全不同教育方式有机衔接和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激励机制,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三是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传承创新工程和岐黄工程的实施,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人才,服务核心团队,支持重点项目,激发创新活力。四是推动中医药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把中医药打造成我省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名片,让中医药强省的蓝图转化为中原父老的健康福祉。

“四级中心”联动 建设卫生强省

   《河南日报》记者提问: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强调“持续推动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它对于我省从卫生大省向卫生强省迈进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目前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展情况怎样?在建设卫生强省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哪些措施?

   张若石回答: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卫生健康部门始终把维护中原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持续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主要体现在医治疑难重症的能力不足、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短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强等方面。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打造优质资源。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儿童、心血管、脑血管、器官移植、肿瘤、中医骨伤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2018年,省委、省政府将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纳入重点民生实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引平台、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为抓手,全力补短板、求突破、上水平,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引入国家级平台,疑难重症诊治水平不断提升,省域外转率进一步下降。截至2018年年底,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1人,开展国内领先的新技术33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这一系列举措使河南省医疗水平得到3个方面的提升,也就是医疗技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除了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河南今年还将布局14个省级医学中心,分别为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儿童、妇产、传染病等,力争疑难危重病在省域层面得到解决;在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等地区遴选一批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好、服务能力较强的医院,规划设置若干专业的省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流动,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和同质化。此外,我们还在每个县建设1个县域医疗中心,这也是今明两年的民生实事。通过做强龙头,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继续实施基层卫生“369人才工程”“等额对调政策”,缓解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
    三是改善医疗服务。在全省医疗系统实施“患者满意提升工程”,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是保障质量安全。构建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开展监督行动,规范医疗行为,持续净化医疗服务市场。
    五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信息化优势,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将通过上述努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四级中心上下贯通、协调发展,实现河南省医疗中心全覆盖。四级中心全部实现以后,河南省的医疗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将更加方便。

打破壁垒 健康扶贫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河南卫视新闻频道记者提问:健康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河南提出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个目标,坚持标准导向,确保完成“三个100%、两个90%”的健康扶贫目标任务。请问河南在健康扶贫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阚全程回答:在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因病致贫人口数量多、占比居高不下。目前,河南因病致贫人口还有23.02万户、53.68万人,占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数的51.56%和51.49%。随着健康扶贫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因病因残贫困人口占比更高,病情更重,脱病脱贫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其次是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依然薄弱,53个贫困县有296个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不达标,还有22个贫困村无村卫生室。最后是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短缺,53个贫困县有70个乡镇卫生院没有合格全科医生,25个贫困村村卫生室没有合格乡村医生。
    针对这些健康扶贫中存在的壁垒,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围绕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努力达到“三个100%、两个90%”目标。“三个100%”即确保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确保每个贫困村拥有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一名合格乡村医生的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贫困人口。“两个90%”即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和各地的兜底保障政策,将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让现行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得了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通过有效提升县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使贫困人口县域就诊率达到90%。
    一是持续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这个短板。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省内每个县办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每个乡办好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建好1所标准化卫生室。特别是要集中财力,加快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全覆盖、都达标,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医。
    二是持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统筹保障。持续实施基层卫生“369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人才66320人,把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三是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在远程医疗已经覆盖所有县医院的基础上,今年联通到乡,明年延伸到村,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县域医共体内打通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让群众看病更方便。
    四是做实全民健康促进。按照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的“三进”,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两建”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的“一帮扶”工作模式,采取建一支专家队伍、讲一场科普讲座、出一套标准课件、办一次业务培训、唱一台健康文化大戏、搞一次义诊等“十个一”工作法,全面开展“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专项行动,省级示范活动每月走进一个县,市级巡讲覆盖到乡,县级巡讲覆盖到村,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健康明白人,真正让群众会防病、少生病。

(本报记者史尧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