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4月12日,当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见到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河南分会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徐红卫时,他正在揪心于几张来自巩义市几家基层乡镇卫生院的CT影像片,病灶显示不清晰让他皱起了眉头。 “现在乡镇卫生院都在提升能力,不少卫生院积极购置了CT机、开通了直通三级甲等医院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可是设备使用、选择失当,基层影像技术人才少,仍是阻碍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现实问题。”徐红卫说,分级诊疗模式的初步建成让更多的常见病首诊在基层,可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检查能力,又制约着诊疗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国家刚刚发布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明确,乡镇卫生院若要在本轮“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A级标准(最高级),其在配备配置上则必须要配备CT、急救型救护车、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 据徐红卫介绍,目前,不少乡镇卫生院购置CT设备时只考虑价格,忽略了性能,导致一些设备无法进行多部位的、连续增强扫描;基层医生使用不当,造成影像成片效果差;设备本身热容量问题,导致无法进行血管影像拍摄等。这些都导致在远程会诊中,上级医院医生无法根据CT影像明确诊断。比如,一些乡镇卫生院购置CT设备时,一味求廉价,选择相对便宜的2.0M球管(CT成像核心装置),可遇到每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量陡然增大时,设备就会出现热容量保护导致停机。“发现问题后再次更换3.5M球管或者更大球管CT设备时,又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二次浪费。”徐红卫说,有时设备的选择也会对影像检查质量产生影响。 “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就是为了帮助乡镇卫生院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处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全面提升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人员能力的全面提升。 “并不是配了设备就一定能使用好。只有让首诊的基层影像科医生具备一定的读片能力,才能让更多的患者愿意首诊在乡镇卫生院。”徐红卫说,各级影像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同质化的诊断水平,在他们上岗前可以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再教育、职业教育等模式推广同质化培训,让基层影像技术人员具备相对统一的技术能力,以满足基层急需的CT常见病检查和低剂量检查等就诊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