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 子
我认识卢院长已经有20年了。20年前,我刚从护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卫生院工作。年轻加上是卫生院为数不多的护校“正规军”,我经常被院领导派遣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宜阳县人民医院内科学习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善良、慈祥又博学的卢医生。 我第一次见到卢医生是在一个清晨。那天,我到内科报到,刚推开内科走廊大门,就看见一位衣衫褴褛、肩上扛着麻袋、步履蹒跚的老先生迎面走来。他一边走,一边轻唤:“卢医生上班了没?”随即,一位年轻的女医生从医生办公室快步走出。她梳着齐耳短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着亲切。看见老先生,她立刻小跑上前:“哎呀!大伯,你怎么来了?背的这是啥?真沉,赶快丢下来。你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来,赶紧到屋里坐着歇一会儿!”说着,年轻的女医生把麻袋从老先生的背上提了下来。这时,我也走进了医生办公室,听到老先生对年轻的女医生说:“卢医生,我今天是特意来感谢你的!这是俺家地里新出的红薯,我给你捎了点儿尝尝鲜。我是今年春天你救活的杨××啊!你还记得吗?”年轻的女医生笑着说:“大伯,我记得!大伯怎么知道我爱吃红薯呢?好!那我收下了!”看到这情景,当时我想:这医生怎么一句客气话都不说,就收病人的礼物呢?老先生见女医生收下红薯,憨厚的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就在老先生起身准备离开时,我看见女医生迅速撩起工作服,从上衣口袋里掏出20元,悄无声息地将钱塞进了老先生的衣兜,叮嘱老先生看好衣兜、慢走。 老先生走了,我还没回过神来。旁边的同事笑着说:“今天卢医生又买了这么多红薯,小心胃酸哦!”女医生笑着说:“老百姓种地挣个钱不容易!这点儿红薯卖掉还能换点儿油钱、盐钱。病人说声谢谢,咱都知足了,不能再要礼品了!可是不要也不成,总不能让大伯再提着这么重的麻袋回去呀!”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我认识了20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的卢医生。 从这以后,我对卢医生敬佩有加。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发现卢医生每次给病人听诊,都用双手捂一下听诊器头。她说听诊器头是用金属制作的,紧贴着病人的皮肤太凉了,会不舒服。病人一不舒服就会影响听诊效果。她总爱弯下身子给病人诊断;查房时候总爱拿个笔记本,面带微笑地记录着什么。虽然很忙碌,但是她乐此不疲。 10年后,因人事调动,我来到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这时的卢医生已经是我们的院长了。虽然她升为院长了,但是在内科的病房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见到我们,她总会先笑着给大家打招呼,俨然一位慈祥的大姐。她常说:“我从内科走出来,这里就是我的家,大家就是我的兄弟姐妹!”遇到疑难病例,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卢院长看。卢院长更是有约必来。她常说:“我首先是个医者,其次才是院长”。 记得有一次上小夜班,我和年轻的郑医生搭班。深夜一点左右,病房里一位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心率达到160多次每分钟,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我和大夜班护士赶紧建立静脉通路并通知郑医生急救。当时,郑医生看到病人病情危急,又是首次单独处理危重病人,为了安全就立刻给卢院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卢院长在电话里一边指挥我们抢救,一边从家往医院赶。到医院后,卢院长立即来到病人床前,一边安慰病人一边询问情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用药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情绪也稳定了下来。卢院长又仔细阅读了患者的病历,和郑医生分析患者的病情。 后来,我从内科调入急诊科。在急诊科里,处理危重、抢救濒危患者,这种场景太多了。每次,我都会看到卢院长的身影。我们科的医务人员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有疑难危重患者,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赶紧给卢院长打电话!”卢院长也是逢约必来,到现场指挥抢救、安抚家属,请求外援,总是那么有条不紊。看到我们抢救病人汗湿衣衫,在得知我们的工作服布料透气性差后,她当即给我们更换了新的工装,她说不能让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们流汗又委屈。有时看到大家热情工作,卢院长也会即兴吟诗一首献给大家。她既是大姐,又是良师益友,更是心系群众健康的医生!她总是对我们说,要学会总结,学习如何追踪病人;病人流向哪里,最后诊断出什么病,治愈了没有?尤其对转向上级医院的病人更要追踪;要学习上级医院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今天,我又在科室里看到卢院长了,看到她脊背驼了,头上也有了白发,还听到她熟悉的话语在空气中飘荡:评审要达标,离不开医院每个人的努力,让医院发展,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比啥都强!我想这就是一个医者最大的心愿! (作者供职于宜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