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发挥中西医融合的优势
中医应如何运用中药
用赤诚之心谱写爱的篇章——新郑市人民医院医养公寓几个护理人员的故事
创立新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顽疾
1
11 1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创立新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顽疾
 

创立新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顽疾
□李鹏超

   孙自学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中医临床学科领军人才之一。他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男科病及生殖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学术成就显著,临床疗效确切。

 

   孙自学秉承“传承创新,衷中参西,综合施治”的学术理念,坚持“读经典、拜名师、重实践”的中医传承方法,先后师从国医大师王琦,全国名中医门成福、褚玉霞、王自平等。在跟师、侍诊的同时,他潜心研读经典医籍,这为他创新治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厚传承  勇创新  创立治疗方案
    孙自学对待传统文化,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的规律,在传承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勤于思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观点,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好评。比如对于不孕不育类疾病的治疗,他倡导“夫妻同治,中西融合,病证结合,指导受孕”的新理念;对于复发性流产、胎停育患者,主张“夫妻同查,综合调治,孕后保胎”的新思路,并依据不同类型的流产,制订了相应的“夫妻同调、同治”方案;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开发并研制了一系列“生精、强精药物”,比如“益肾通络颗粒”“萆薢前列安”等,由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上推广、运用,赢得了社会赞誉。
男性不育新疗法  益肾通络显良效
    男性不育症是生殖功能障碍中的常见病,也是疑难疾病之一,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各有优势。孙自学从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角度出发,率先建立了河南省乃至全国中医系统的第一个不孕不育病因检查专业实验室——“生殖实验室”,为中医诊疗不孕不育疾病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提出了“肾虚络阻”为不孕不育的基本病机观点。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他率领团队开发并研制了“益肾通络方”,开展了相关研究,比如“益肾通络方联合微创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研究”“益肾通络方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不育的研究”等,以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良好。目前,“益肾通络方”相关基础性研究,已经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针对前列腺疾病  创立新疗法
    慢性前列腺炎以症状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而困扰着众多青壮年男性患者,尤其是“盆腔疼痛综合征(Ⅲ型前列腺炎)”,属于疑难疾病之一。为此,孙自学提出“络病论治”的新见解,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治疗优化方案”的研究、“特定穴位埋线、芒针透刺联合中药治疗盆腔疼痛综合征”等研究,研制了“前列栓、前列贴”等一系列制剂。目前,该系列研究已荣获3项科技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性尿潴留——排尿困难”这种疑难疾病,他进行了“以温通法,针刺、艾灸联合中药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外,孙自学担任组长,组织编写了《前列腺增生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全国发布,使治疗该病的中医疗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近代,随着西医学的传入与发展,中西医之间必然有所比较,而证的概念更能强化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动态变化以及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优势,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能显示出中医独特的一面。孙自学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做出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而证是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概括。病与证的关系是“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仅如此,他推崇清代名医徐灵胎的说法“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他时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只有了解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他认为治疗患者的疾病,要从其主要症状、体征等方面确定其患了何种疾病。另外,不仅要对患者当时的证有个体整体观,还要对患者所患的疾病及整个病程有整体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四诊(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得出合理的辨证;并根据病因、病理,进行立法、选方、用药。中医在临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是辨证的基础,辨证是辨病的深化,辨证使治疗的针对性更强,使治疗落到实处。因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或者不同的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一样,这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孙自学认为,辨病(中医规范病名与西医诊断病名)与辨证相结合,汲取现代医学先进理念为中医所用;着力探究西医治疗无效或乏效的疾病(或某一阶段无西药可治者),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与专病专方特长,促使中医药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