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黄连素的新用途 |
|
黄连素的新用途 黄连素又名盐酸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随着现代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黄连素不仅可用于消化道的细菌感染,对以下几种疾病也有着不错的疗效。 2型糖尿病 黄连素具有降低胰高血糖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能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对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控制的基础上,给予黄连素片0.4克/次,每天3次,1个疗程为14天,连用2个疗程。结果:显效15例,显效率为40.5%;有效20例,有效率为54.1%;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6%。 心律失常 黄连素能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心室和心房的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黄连素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是广谱低毒的抗心律失常药。 应用黄连素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50例。方法:每次0.4~0.5克,口服,每天4次。结果:平均早搏次数减少30例,其中20例早搏消失。 高血压病 黄连素能竞争性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使血管扩张,应用黄连素治疗高血压病53例,其中Ⅰ期31例,Ⅱ期22例。方法:口服黄连素0.4~0.6克,每天三四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用药三五天,血压开始下降;用药6~9天,血压达到最低值。平均收缩压下降3.6±1.9千帕,舒张压下降2.2±1.3千帕,降压总有效率达69.8%。 脑缺血和血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控制,约有半数可诱发脑栓塞而致生命危险。由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及转归与血小板聚集力密切相关,所以抗血小板凝集剂如阿司匹林早已成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黄连素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增高患者160例,每天给予黄连素1.2克,分4次口服,治疗4周,有效率达95%;与联用潘生丁、阿司匹林的21例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副作用较小。 充血性心力衰竭 黄连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射血分数,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应用黄连素治疗心力衰竭28例,其中心功能Ⅳ级19例,Ⅲ级7例,Ⅱ级2例。方法:口服黄连素0.4克,每天3次,3例在服药后第4天因疗效不明显加至0.6克,4例加用利尿剂,另外3例因病情危重合用强心剂和(或)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结果28例中显效9例(32.1%),有效11例(39.3%),总有效率为71.4%。 此外,黄连素尚有抗肿瘤、降低血脂、抗炎、增加唾液分泌、降低眼内压、抗利尿、刺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的作用。 (本文由开封市中医院李方旭、庞国明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