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郑大一附院等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揭示 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染色质状态重编程规律 |
|
本报讯 (记者刘 旸 通讯员周厚亮)5月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研究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研究组、清华大学医学院那洁研究组合作,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变化与基因转录的密切关系,人类早期发育和体外受精过程中表观遗传重编程规律首次被揭示。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调控机制,也为研究体外受精、试管婴儿等相关应用和胚胎发育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的个体生命起源于受精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染色体重编程事件。近些年,以小鼠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表明,在胚胎染色体的重编程过程中,来源父母本染色体的开放状态、高级结构以及其携带的表观遗传信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改变能帮助介导基因组转录的重新启动,塑造崭新的全能性胚胎,并为之后的胚胎发育和组织分化奠定基础。 基因转录的关键调控元件通常坐落在染色质开放区域。这些调控元件与细胞类型特异的转录因子共同指导了细胞的命运决定和个体的发育。但在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实验材料的稀缺,染色体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其对胚胎基因转录的影响还鲜有研究。 孙莹璞研究组、那洁研究组和颉伟研究组合作使用细胞染色质开放区域定位技术(简称为miniATAC-seq),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开放染色质的调控规律。 综合起来,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哺乳动物ZGA染色质转换的保守原理,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类早期发育和体外受精过程中表观遗传重编程的理解。该研究不仅展现了人类胚胎中动态染色质景观的全局观点,而且还揭示了ZGA中可能在人类和小鼠之间保守的表观基因组转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