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 孙定勇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专家 崔兆麟 背景介绍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中国麻风节”。2018年1月28日是第65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2013~2017年,麻风病几乎绝迹的河南省共发现了麻风病患者37例。在新发病例中,呈现典型的灶性聚集并伴有卫星状散发特点,患者患病时间长,家庭内发病逐年增加。 而说起麻风病的延误诊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患者自身延误,另一个是医疗延误。前者是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风病,一些患者被多次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发展成不可逆性残疾。后者是少数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知之甚少又缺乏警惕性,造成误诊和漏诊。 我国近10年来麻风病新患者的畸残率为20%~23.5%,畸残率的上升说明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工作是多么重要和迫切。 那么,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疾病,麻风病的症状都有哪些,如何与相关疾病进行区别?希望医务人员对此能有更多的了解、足够的重视,提高疾病诊疗过程中对麻风病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鉴别及防治要点
一、鉴别要点。 医务人员在诊断白癜风、花斑癣、贫血性痣、无色素痣、体癣、单纯糠疹、银屑病、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玫瑰糠疹、局限性硬皮病、皮肤结核、肉样瘤、环状肉芽肿、蕈样肉芽肿、皮肤纤维瘤等皮肤病,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损伤性周围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脊柱裂、脊髓空洞症、肥大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周围神经鞘内囊肿、神经纤维瘤病等神经科疾病和原因不明的足底溃疡时,都应与麻风病相鉴别,必要时应请专家或麻风病专业人员会诊。 这一点,在麻风病曾经流行或新患者仍多发的地区,尤为重要。 二、防治要点。 当前,流动人口中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是通过被动方式发现的,这些患者作为传染源,可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引起麻风病的传播;如果他们未被及时发现和管理,回到原住地也会引起当地传播。 此外,由于社会歧视和恐惧,使得麻风病患者不愿意暴露或不敢正面接受治疗与监测,这就不利于减少麻风病危害。 当怀疑患者患麻风病时,医务人员应让其到当地疾控部门或者河南固始黄山麻风病医院咨询诊断,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传染。 国家的政策是:发现麻风病患者奖励1000元!治疗麻风病的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
预防措施
由于麻风杆菌至今无法人工培养,至今还没有预防麻风病的疫苗,因此只能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预防:提高全省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新发现麻风病的能力,管理传染源,减少向周围人群的传播,减少因麻风病导致的残疾,加强各项防治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全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与偏见等。 广大医务人员要了解麻风病的症状,特别是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掌握诊断要点,最大限度及早发现与治疗麻风病患者;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检查。 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儿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效的抗麻风病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此外,不要轻信“麻风病会遗传,残疾是必然结局”的社会传言。麻风病不会遗传并可以做到较早期诊断治疗。 据国际麻风病研究机构证实,麻风病菌不会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且感染后的发病率仅仅为5‰左右。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麻风病会遗传”的错觉,这是因为家庭成员间长期密切接触造成感染、导致家庭内发病概率加大所致。 只要麻风病患者早期确诊并使用利福平、氨苯矾、氯法齐明3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期限为半年或一年),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
麻风病早期症状和体征
事实上,麻风杆菌传染力弱、传播率低,约有95%的人对麻风杆菌有特殊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也不会发病。外界环境因素对麻风杆菌活力有明显的影响,麻风杆菌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即完全失去活力,在60摄氏度环境下10~30分钟即完全失去活力,在夏季日光下直射两三个小时就可完全丧失活性。一般感染者在家中只需要进行开窗通风换气即可。 当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在典型症状开始前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症状出现。 绝大多数麻风病患者早期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和少见的皮肤原发性溃疡等。皮损的外观、形态、大小与一般其他皮肤病损害差异不大。但对个体来说,患者的免疫力决定着皮损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边缘、表面和颜色的变化等。
一、斑疹
1.浅色斑:局部颜色的变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浅色斑两种,见于各型麻风病。 2.色素沉着斑:局部皮肤色素增多的斑疹,见于界线类麻风病。 3.红斑:皮损局部颜色变红。 4.徽章样斑:为红斑与白斑镶嵌成靶状的斑,多见于界线类麻风病。 二、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突起) 1.结节主要见于瘤型和界线类麻风病,有鲜红、暗红、棕褐色、黑色等色泽,大小似黄豆或核桃,甚至更大,数量不等;表面光亮,犹如传染性软疣,有的继发于弥漫性浸润的皮损上,有融合呈斑块的倾向。 2.结节可分为真皮和皮下结节。前者病变以真皮为主,隆起于皮面;后者病变以皮下组织为主,病变向下膨胀,隆起不明显,要用手触诊才能摸到。
三、斑块
结核样斑块色鲜红或暗红,边界清楚,数量少,表面干燥有细小的鳞屑,一般有麻木,查菌可呈现阴性。 界线类偏结核样或中间界线类麻风病的斑块多为不规则形状,表面不平,黄红色或棕褐色,有柔软多汁样外观,有“卫星状”损害或“打洞区”,内缘清楚,高出皮面,外缘向外倾斜呈坡状而逐渐模糊不清,呈倒碟状。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患者的斑块多发生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表面光滑,大小不一,数量多,以面部、四肢和臀部多见,感觉障碍不明显,查菌可呈现强阳性。
四、弥漫性浸润
弥漫性浸润为一种广泛的以真皮内炎症浸润为主的损害,皮下组织也可受累。由于浸润程度广泛,在皮肤外观上一般很难看出异常变化。 1.浅弥漫性浸润:病变主要在真皮,发生于疾病较早阶段。面部的表现为皮肤光滑发亮,淡红,两眼球结膜有轻度充血,看上去类似酒后微醉样外观,眉毛稀疏,患者可觉得面部有蚁行感。发生在躯干、肢体的轻度弥漫性浸润,经常只表现为皮肤轻度肿胀,光滑,淡红,一般无感觉障碍。 2.深度弥漫性浸润:常由浅弥漫性浸润发展而来,病变部位深达皮下组织,有广泛麻木,查菌可呈现强阳性,多见中晚期的瘤型和偏瘤型患者。 3.面部的损害因浸润导致鼻唇肥厚,加上结节损害呈凹凸不平,形成狮面外观。 4.四肢和臀部的深度弥漫性浸润呈皮肤肥厚,加上大的皮下斑块结节,质硬,暗褐色或棕褐色,表面高低不平,皮肤很难捏起。
五、溃疡(超过表皮基底层以下组织缺损的炎症)
1.原发性溃疡,由于麻风病斑块、结节或浸润性损害因炎症反应剧烈而发生组织缺血性坏死。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麻风杆菌。 2.严重的麻风病结节型红斑和皮肤I型反应也可引起皮肤坏死溃疡。 3.营养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等部位,可由局部神经和血管受累加上外伤引起。初为局部损伤,出现红斑和水疱,不久水疱破裂,出现糜烂面,继发感染,出现溃疡。
六、疱疹(为表面隆起、内含液体的腔隙损害)
疱疹主要发生于皮损处或麻木区,有时为麻风病患者的主诉症状。麻风病I型或II型反应时,因组织剧烈反应可出现局部水疱。
七、萎缩(有皮肤皱缩变薄的表现)
萎缩多为各型麻风病皮损消退后的表现。结核样型麻风病多为斑片状萎缩,界线清楚,闭汗,毳毛脱落,麻木,有轻微的色素减退改变。瘤型麻风病皮损部位则呈广泛对称性萎缩,如老年人样或羊皮纸样萎缩,并有闭汗和麻木症状。
八、毛发脱落
结核样型麻风病一般只在皮损部位出现毛发脱落。 瘤型麻风病毛发脱落的最引人注意之处是眉毛。早期在眉外1/3处开始脱眉,先稀疏脱落,逐渐发展到全部脱光。睫毛也可同时脱落。瘤型麻风病患者的头发脱落最早在颈后发际部位,中晚期的瘤型麻风病患者胡须、腋毛和阴毛也可脱落。
九、神经损害
神经损害为麻风病的一个主要表现,临床上可变现为神经粗大,局部皮肤麻木无汗,肌肉萎缩,局部皮肤和关节营养不良和功能减退。由于麻风病患者的免疫力、疾病类型和疾病分期的不同,神经受损的数量、程度、形态等也各异。 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有4点。 1.神经粗大及触痛:为麻风病特异症状之一(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等)。由于神经内的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干肿胀、粗大,可以是均匀粗大或呈节段性粗大,也可呈梭形或念珠状粗大,可以是原来的几倍或十几倍。 2.结核样型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发生早,质地硬,粗大明显,不对称。 3.瘤型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发生迟而对称。在临床上,粗大的神经干和运动功能障碍不一定呈正比,但与感觉障碍会同时出现。 4.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之前可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面部的蚁行感。皮损发生后,各种感觉丧失的顺序一般是温觉先丧失,痛觉次之,触觉最后丧失。一般结核样型麻风病患者在3个月左右出现皮损感觉,而瘤型麻风病皮损则在1年左右出现感觉障碍,界线类患者皮损感觉丧失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 总之,麻木是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主要症状。如果发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排查和治疗。 (本报记者杨须、王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