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大宋第一部官修药典——《开宝本草》 所载药物准确丰富 体例更加严谨
我国古代的中医医学院校
《孝经》巧治病
形神合一话养生
侧柏叶
叶薛不睦或是杜撰
1
11 1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大宋第一部官修药典——《开宝本草》 所载药物准确丰富 体例更加严谨
 

□黄新生

    两宋时期,中华医学空前繁荣,医学成就辉煌,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有宋一代,于医学最为留意。”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两宋时期医学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和宋朝在开国之初就高度重视医学分不开的。开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校,并以《本草拾遗》等书相参,编撰一部官方药典,这是《开宝本草》一书的由来。一般认为,《开宝本草》是对《开宝新详定本草》及《开宝重定本草》的统称。
    开宝五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患病,当时赵光义只有33岁,百般治疗无效。最后,宋太祖命令太医刘翰和精通医学的道士马志为其诊治。经过精心治疗,赵光义病愈。这件事对宋太祖震动很大,他认为天下战乱,医道不传,应该让医学高深之士编撰一部官方药典,指导天下医生用药治病。于是,宋太祖在开宝六年命令刘翰、马志、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佑、陈昭遇、安自良等9人编撰药典。刘翰出身于中医世家,后周显德初年来到都城东京(现开封市),向朝廷进献《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体治世集》20卷,得到周世宗嘉奖,被任命为翰林医官。北宋立国后,刘翰在新朝继续任职。乾德年间,宋太祖下诏对翰林医官进行考核,刘翰成绩优良。马志原为道士,素谙医理,治病多效,因与刘翰同为宋太宗治病获愈而医名大震。其余7个人皆为翰林医官,其中吴复圭著有《金匮指微诀》一书。王光佑是太医,陈昭遇出身于医学世家,精通医术,治病多奇验,长期受到朝廷的眷宠和群众的信赖,誉满京城。张素、安自良、翟煦、王从蕴也均是名噪一时的良医。可以说,以刘翰为首的《开宝本草》的编撰团队是当时技术力量最为强大的团队。
    刘翰团队以唐代官方药典《新修本草》为蓝本,选取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韩保升的《蜀本草》相互参证,订正错讹,补充遗漏,刊正别名,增益品目,经过1年的努力,修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共计20卷。该书由马志作注,知制诰扈蒙、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人详加刊定,宋太祖作序。开宝七年,因“新定本草所释药类,或有未允”,质量不尽如人意,宋太祖再次下诏,命刘翰、马志等人对此书重新校订,对原书“颇有增损”,最后由翰林学士李昉,知制诰王佑、扈蒙等重加校勘,李昉为之作序。这个修订本更名为《开宝重定本草》(后人将此书与前书合称为《开宝本草》,或单称此书为《开宝本草》),共计21卷。至此,北宋初年的第一部官修药典完成,并广颁天下。由于印刷术的推广,本书改为雕版印刷,是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古代药典。
    刘翰的修订团队,专业知识扎实,学风严谨求实,开创了北宋历朝校订药典之先河。《开宝本草》是宋代第一部官修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印刷的药典,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开宝本草》作为官方本草药典被使用了80多年,直到宋仁宗嘉祐年间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后世对此书评价极高,如明代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对《开宝本草》评价说“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开宝本草》现已散佚,其佚文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与前代本草类书籍相比,《开宝本草》具有两大特点。

    所记载的药物更加准确和丰富

    《开宝本草》所载药物达984种,其中旧药850种,新增134种,多为当时名医常用的有效药物。在新增的134种药物中,近百种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的,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仙茅出自《海药本草》。许多新药皆首见于本书,如乌药、南烛、赤箭(天麻)、延胡素、没药、五灵脂、使君子、白豆蔻、山豆根等。同时,《开宝本草》对时过300余年的《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大学者李公式在该书序中说“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这并非溢美之词。

《开宝本草》的体例更加严谨

    《开宝本草》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之前的本草著作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的内容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他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开宝本草》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文。“今按”为《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今注”为《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并为以后的宋代其他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