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省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河南省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1
11 1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方案(2018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是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依据我省发病情况,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按照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遴选专家成立成人流感防治专家指导小组,制订以下中医药防治方案。

 

    一、病因病机
    风邪夹寒、燥、火等外感邪气和(或)正气不足是引起此次流感的主要因素。病位多在卫分、气分,病机为时令之邪侵犯肺卫。其传变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肺主气,司呼吸,外主皮毛,外邪上受,首先犯肺,可表现为邪犯肺卫证;表证未解,邪入气分,可见卫气同病。
    邪入气分,根据邪传气分后的病位不同分别表现为热毒炽盛证和热毒壅肺证;重症可出现毒热内陷、内闭外脱。恢复期伤及正气,邪退正虚,可见气阴两伤、余热未清。
    二、临床表现
    本次流感冬季发病,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流感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发热可持续三五天,体温可达40摄氏度,可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多兼有咳嗽症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病情常常较严重。
    三、临床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一)临床诊断病例
    出现上述流感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或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二)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流感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3.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鉴别诊断
    注意早期鉴别重症流感,参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早期表证明显,可见发热、恶寒、头身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
    2.中期易出现气分症状,高热、无汗、口干口渴,甚至出现咳嗽、咯吐黄痰、胸闷气喘等症状。
    3.早中期常见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干咳等症状。
    4.恢复期可见气阴两虚、余热未清证,症见低热、倦怠乏力、纳差等。
    (二)治疗原则
    邪在肺卫者宜解表透邪,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热毒壅肺者宜清热泻肺,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者宜固脱解毒,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者宜益气养阴清热。
    (三)分型论治
    1.邪犯肺卫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咽喉干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或伴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解表透邪。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用: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柴胡15克,紫苏叶9克,白芷15克,细辛3克,生石膏(先煎)30克,金银花30克,桔梗9克,玄参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咳嗽重加百部15克,杏仁10克,炙枇杷叶15克;咽痛重加射干9克,牛蒡子9克。
    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等。
    2.热毒炽盛证。
    症状:高热,口渴,头痛,肌肉酸痛,咽喉肿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白虎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5克,黄芩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玄参20克,淡竹叶10克,芦根30克,炙甘草6克。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粉30克(或羚羊角粉1克,安宫牛黄丸1丸);头痛重加羌活9克,白芷9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黄6克,全瓜蒌15克。
    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3.热毒壅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痰黄黏稠,咽痛,口渴喜饮,或胸闷,气喘,胸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9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5克,浙贝母20克,芦根30克,薏苡仁30克,炒葶苈子15克,桑白皮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麦冬1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痰黏不易咯出者加海蛤粉15克,全瓜蒌15克;胸闷气喘严重者加厚朴9克,枳壳9克。
    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肺力咳胶囊等。
    4.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
    症状:神情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方药:参附汤加减。
    药用:生晒参15克,炮附子(先煎)9克,黄连6克,金银花20克,生大黄(后下)6克,青蒿15克,山萸肉15克,枳实10克。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证。
    症状:低热,咳嗽,少痰,倦怠乏力,自汗或盗汗,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药用:太子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淡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法半夏6克,陈皮10克,青蒿10克,甘草6克。
    加减:咽喉干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0克;自汗严重者加浮小麦30克,炙黄芪15克;盗汗严重者加麻黄根15克,生地10克;纳差者加鸡内金15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生脉饮等。
    以上中药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每日2次;必要时每6小时口服1次。也可鼻饲或保留灌肠。
    (四)预防处方
    处方1:金银花15克,桑叶10克,芦根10克,薏苡仁15克,甘草3克。
    处方2:板蓝根15克,大青叶10克,麦冬15克,甘草3克。
    处方3:百合30克,麦冬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预防处方以3天左右为一个周期,不宜长期服用。
    五、西药治疗
    参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六、预防调护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使用。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多饮水;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