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耄耋老人用歌声找回曾经的自己
郑州医务社工发展的难点在哪儿 ——“医院里的摆渡人”系列报道之四
第八届“河南优秀医师奖” 评选工作启动
河南出台医教协同改革新政 2018年起,本科临床医学、中医学类逐步实现一本招生,高职(专科)实行提前批次录取:2020年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不再招生
河南开展第四周期医师定期考核培训
“移动卒中诊疗”新模式开启
1
11 1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郑州医务社工发展的难点在哪儿 ——“医院里的摆渡人”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文晓欢

    医务社工是医务人员与患者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弥补医学未抵达的地方,让患者感受到医学在技术之外的温度。
    作为国内引入职业医务社工的先行者,在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上,上海骄傲地宣布——全市几乎所有公立二级、三级医院,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医务社工。
    在为上海这一发展喝彩的同时,反观自身,不难发现,医务社工在省会郑州的发展现状很不理想。
    那么,郑州医务社工发展的难点在哪儿,如何更好地释放其独特的价值呢?
数量少,认知度极低
    “河南社工看郑州,郑州社工看金水。”郑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王自兴说,郑州市的社会工作是从2005年起步的,其中金水区发展得较快,但金水区一线社工却仅有600人,医务社工不超过20人。
    医务社工数量少,社会上知晓这项工作的人也很少。社会认知度太低,让很多医务社工非常尴尬。
    “连身边很多卫生系统的朋友都会问我,什么是医务社工,你们主要做什么?有专门设立这个部门的必要吗?更别指望卫生系统之外的人了解医务社工了。”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刘雅敏谈及这个问题时颇感无奈。
    刘雅敏是省会卫生系统内较早接触医务社工的人。2013年9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开设专职医务社工岗位,但很快,刘雅敏就发现一个问题——部门的工作重心变成了救助。 (下转第二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