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是传承中医学术的基石 □韦绪性
中医学的思维,其以长期的医疗实践为基础,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历算、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多学科知识,从宏观上把握人体这个客观世界的某些生命活动规律,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从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总结、分析和归纳、整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学术理论和规律。在养生中注重道法自然和适应社会环境;在治疗中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医、西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学注重系统、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学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只有坚持中医思维,从事中医工作才能入其门径。这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功,也是深入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许多中医前辈在谈到中医传承时,无一例外地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与中医学者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关。中医思维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中医人的专业素质,是决定其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某些中医人缺乏中医思维是不争的事实,致使他们的中医学识不精、不深,缺乏中医自信,临床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中医思维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医人的素质。中医、西医面对的都是患者的病痛,都应以安全、高效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因此,中医人在临床中坚持系统、功能、直觉的思维方式,并不排除借鉴西医学的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明确疾病的诊断,对于判断、提高临床疗效,防止误诊漏诊,规避医疗风险是必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在吸收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对于X线、放射治疗等技术,中医人完全可以将其为我所用,关键是借鉴而“不离宗”,不能用现代的“高科技诊”代替传统的“中医四诊”,更不能迷失自我。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必须坚持中医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