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磊老师实际接触不多,更多的是作为后学晚辈的仰视。上学时听到张磊的名字,是老师们说他学习刻苦,强记博闻,一口气默写数百首方剂。毕业后听说他老人家退休后在校医院坐诊,病人云集,也曾去找他看过病。到机关工作后和他有过接触,是作为晚辈延请他为培训班授课带教,或请教工作,直接感受到了他的谦虚平和。平和二字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没听过他大声说话,总是心平气和,娓娓道来,不事张扬,没有炫耀,说话客观公道,指导晚辈多用建议口气。面对面,他是令人尊重的慈祥长者。若在人群里,他就是一个平静温和的普通老人。 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 张健锋
张磊老师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这是河南省中医界的荣誉,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荣誉,也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荣誉。我们为之欢呼、为之高兴。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我打电话给张老师表示祝贺。张老师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是当时在校生学习的榜样。张老师是我们的好领导,曾任我们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长及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他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张磊老师无愧于国医大师,无论在任教期间,还是在领导岗位上,业余时间从未间断看病,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便在医院坐诊。张磊老师幼时上私塾诵读经书,深受儒学熏陶,加上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其经验颇丰,根基扎实,技术娴熟,疗效卓著,每每门庭若市,一号难求,应接不暇。多年来,他治病无数。作为医生,他治学严谨,精勤不倦,取内难之精华,领伤寒金匮之奥旨,用时方以治大病,用经方以诊顽疾,成为全省颇具影响力的中医大师,也是河南省屈指可数的德艺双馨的大家,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著名中医 冯明清
张磊先生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老师,他的精湛医术、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医德师风以及他的渊博学识,在我们全校、在河南中医界,乃至在中原广大父老心中,都可以说有口皆碑。在我们心里,他早就是一位国医大师,而且是一位与百姓密切相连,集诗文、书法和音乐于一身的国医大师。
几年前,我曾为他撰写过一副对联;
上联是:融古汇今,学高为师惊前哲;
下联是:致中达和,德高为范启后贤。
最近我又写了一首较长的诗《民族的脊梁——赞张磊先生》,我摘引其中一段:
有谁能数得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救治了多少人的生命,他使多少人恢复了健康!他那可亲的笑容,他那慈祥的目光,总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他那宽大的前额,他那海阔的心胸,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那高雅的谈吐,他那诗意的人生,让多少中医学子向往! 著名医古文专家 许敬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听说过张磊老师的大名,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名声斐然。我有幸跟师三年,被张老师的医术和医德所折服。
张老师学贯古今,博采众长,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信手拈来,看似天马行空,实则饱含深意,一方一药皆为经典,其中蕴藏张老师行医六十多年的中医智慧。
张老师对弟子们从不保密,无私地将其学术经验倾囊相授,遇到疑难病例,他总是抽丝剥茧给我们讲解辨证要点及处方原则。张老师是临床实战家,他根据长期临床工作总结出“动、和、平”学术思想,“辨证思维六要”临证思维模式,“临证八法”治疗方案,这些理论不仅让无数病人受益,同时也使我们后学者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他督促我们多读书,不仅要熟悉经典,要了解古今医学大家的理论及医案,更要深入临床,边学边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不超过五千人,就不可能懂脉理。他还要求我们在辨证处方上要胆大心细,还到“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一到莫迟疑”的境界。
张老师不仅医术好,其人品、医风、医德也广为病人颂扬。我陪诊时,无论多晚,张老师都坚持把病人看完再走,同时方简药廉效验,对一些精神压力大或重症病人加以言语勉励,这也是张老师送给病人的无药处方,很多病人说见到张老师病已经好了一半。张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说:“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如果医德不好,即使医术再高,也不能很好地为病人服务。”
张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三天坐门诊,另外休息在家时也是病人不断,默默为社会做奉献,无数病人和学生都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今年,他获得国医大师的荣誉,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
弟子 罗天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