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今年6月以来,我国部分省份相继暴发多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疫情。近期,郑州各医院“红眼病”患者明显增多。
专家提醒,预防“红眼病”关键是要勤洗手、不揉眼,做好个人卫生。
治疗“红眼病”并不复杂
“红眼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往往是一个人得病,会造成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都被感染。
据河南省中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金廷恒介绍,发病急、流行快是“红眼病”的典型特点,多数患者在感染后两天内就会发病。很多患者会感到双眼发烫、发红,害怕见光,眼皮红肿,眼屎多,流泪等。
金廷恒说,其实“红眼病”的治疗并不复杂,可使用氧氟沙星、阿昔洛韦、妥布霉素、0.1%利福平、4%吗啉胍等抗生素眼药水治疗,每1~2小时滴一次,坚持治疗1~2周即可痊愈。除药物治疗外,定时用冷水敷眼也有助于缓解疼痛,有利于消肿。
金廷恒提醒,由于“红眼病”很容易复发,因此即使症状有所好转,也要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以降低复发率。
其实,要想预防“红眼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个人卫生。不要与“红眼病”患者共用毛巾和面盆,患者用过的东西最好煮沸消毒,以免再传染。平时尽量不要揉眼睛,避免交叉感染。
今年发病数有所下降
为什么“红眼病”传播这么厉害?是病毒变异了还是其他原因?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
“不是什么病毒变异。”许汴利说,从我省对“红眼病”的监测来看,今年的疫情并没有往年严重。“每年各地都会有散发病例,其中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聚集性发病。最近几年,随着老百姓卫生意识的提高,发病率还有所下降。”
发病率在下降,为什么老百姓却感觉好像情况比往年更严重?
“这说明目前的社会信息更开放,老百姓更关注自己的健康。”许汴利说,以前信息不流通,卫生部门的监测网络也不是很健全,即便某些地方出现了“红眼病”的聚集性暴发,外地的老百姓也很少知道。现在则不然,众多信息的发布,虽然可以使老百姓更好地积极参与预防,却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疾病很严重。
眼睛红未必是“红眼病”
“大夫,我这眼睛红红的,老是流泪,是不是红眼病啊?”9月21日下午,在省中医院眼科门诊,患者小王向金廷恒介绍自己的病情。经检查,金廷恒告诉小王,他得的不是“红眼病”,而是角膜炎。
金廷恒说,眼睛红并非都是“红眼病”,比如角膜炎、虹膜炎、葡萄膜炎等,也可以引起眼睛发红。这些眼科疾病还有其他症状可以和“红眼病”相鉴别。
“红眼病”的主要症状是双眼发烫、发红,害怕见光,眼皮红肿,眼屎多,流泪等;角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眼睛发红,流泪等;虹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眼睛发红、疼痛,或伴有头疼、视力下降等。
不过,眼睛红也不可大意,因为眼睛红还有可能隐藏着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金廷恒特别提醒患者,一旦出现眼睛红等症状,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