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专版
   第4版:乡医特刊·健康专题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3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使他发明多项专利
1
11 1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创新使他发明多项专利
 


——记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主任韩新巍
                         □杨力勇 李海旭 范红玉
  盛夏时节,上海传来好消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主任韩新巍教授与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合作进行的食管内支架系列研究,获得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进行颅脑覆膜内支架与气道覆膜内支架系列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韩新巍多项创新发明之后,在科研上的又一突破。
  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主任、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所长韩新巍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他潜心钻研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20余年,在布—卡综合征、气道病变、上消化道病变和阻塞性黄疸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中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食管癌、肺癌外科手术并发症的介入治疗中,创新了多项技术,发明了多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器械,解决了一系列医学难题,享誉国内介入医学界。

基石:用心学习
  26年来,韩新巍的从医之路是一个用心观察、不断创新的攀登之路。据韩新巍的大学同学介绍,韩新巍是一个头脑灵活、极其聪明的人,学习异常勤奋刻苦。在河南医学院读书时,韩新巍的老师常鼓励他跳出教科书,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从那时候起,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他开始阅读大量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专著,为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对消化道造影和气道造影产生了浓厚兴趣,1987年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心导管和介入技术。1990年,他研究生毕业回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郑大一附院)工作,率先在河南开展了CT导向下的穿刺活检和硬化治疗等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在1992年该院引进新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后,开始了全面的血管造影和血管性介入技术;1995年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1997年又开展了脑动脉瘤和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治疗。这3项介入技术使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痛苦,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生命。在河医一附院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韩新巍的聪明才智得以初步发挥,像一棵小树得到了春雨的滋润。
  1998年,韩新巍到徐州参加一个全国介入新技术研讨会。这次大会让韩新巍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刺激。在会上,他虽然位列专家席,可是在聆听国内外同行专家发言时,深感河南与一些地区的差距很大。虽然他从事介入多年、每年成功完成几百例介入手术,但却没有在他人之上的业务专长,医院的介入技术也缺乏特色,技术和设备一直排在全国知名医院的后面。从那时起,他下决心要带领河医一附院的介入团队领先国内介入治疗领域。
  胆管肿瘤是亚洲地区的高发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胆管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胆管癌合并阻塞性黄疸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但是该病的病理诊断难度高,难以进行科学有效地综合治疗。1996年,河医一附院放射介入科开创性地通过介入技术治疗胆道狭窄,1998年研究出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道钳夹活检技术,开创了胆道病理学诊断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在《中华消化杂志》等4种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病理学结果,进行胆管癌的综合治疗如胆道内支架置入、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和(或)立体放射治疗,可使胆管癌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在2003年度全国介入新技术学术大会上,胆道活检技术唯一获得全国介入新技术进步一等奖。
  瘘,是人体生理腔道因病变而向外溃破所形成的异常通道。生理腔道内的液体或病灶里的分泌物由瘘进入身体其他部位,可造成致命危害。数十年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大气污染等,肺癌在我国的发生率持续增长。肺癌手术切除肺叶后出现的支气管残端瘘是一种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手术患者的6%左右。瘘出现后,不仅需要巨额医疗费,而且病死率高达60%,对此棘手问题,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986年,韩新巍一名同事的父亲因肺癌右肺手术切除形成支气管残端瘘,胸腔漏气,含有大量细菌的痰液漏入胸腔,导致顽固性脓胸,每天有大量脓液经瘘流至气道,脓液造成刺激性呛咳和大量脓痰,患者非常痛苦。韩新巍看在眼里,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却无力解除患者痛苦的焦虑。这名患者与疾病抗争几个月后,最终还是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死亡。这件事让韩新巍很内疚,思想上深受触动。虽然这种疾病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韩新巍还是下决心解决这一医学难题。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争取早日找到解决办法。2004年的一天,韩新巍无意中看到,当污水管道破裂向外喷污水时,修理工人拿着楔形的木塞子从喷水处嵌入。他恍然大悟,依照支气管残端瘘向外溃破的特征,经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发明了号称“子弹头”的韩氏气管内支架,即支气管残端瘘——气管支气管分支部分覆膜封堵内支架,开创了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接着,他又发明了主支气管防滑脱部分覆膜内支架用于治疗上叶支气管残端瘘,并将这两项发明申报了国家专利。专利发明自投入临床应用以来,为来自全国的上百名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肿瘤外科专家的好评。
  河南省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中国每年大约有5万例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手术,其中河南就占2万例左右。食管癌手术切除后出现的食管—胃吻合口瘘也是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手术患者的6%左右、病死率高达50%。患者一旦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瘘,不但不能用进食和进水维持营养,甚至连唾液也不能咽下,而且胸膜腔严重感染的巨大消耗,使患者的各脏器很快衰竭。韩新巍根据15~20毫米的食管直径和50~80毫米的胃腔直径,把食管内支架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封堵伞结合一起,发明了又一个韩氏内支架——食管—胃吻合口瘘蘑菇状封堵内支架。
  为保证食管癌的手术效果,外科界倡导食管广泛切除和颈部吻合术,手术后仅残存颈部很短一段正常食管,一般只有0.2~5厘米。若手术后并发食管—胃吻合口瘘、或吻合口肿瘤复发管腔狭窄导致进食困难,其后果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韩新巍带领团队在实验室经过50余次人体解剖研究发现,人体喉咽与食管入口或开口的连接区存在一个解剖学的特殊管道结构(长2~3厘米),这一管道结构既不是喉咽,也不是食管,功能类似食管,如果进行高位食管内支架置入,可作为食管的一部分应用。那之前,这个部位及其功能还没有被医学界发现。很快,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到国内介入学者认可。解剖学界和影像学界将这个管道结构命名为“咽食管前庭”,国内一些学者为褒奖发现者,称其为“韩—吴氏腔”。“韩—吴氏腔”的发现,为高位食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尤其内支架置入和定位,找到了新方法。
  韩新巍的发明远不止这些,后来又相继发明了一体化Y型自膨胀式气道内支架、主支气管防滑脱可回收覆膜内支架和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等。

收获:多项专利
  以最简单安全、最经济有效、最科学先进的技术治病救人,一直是韩新巍多年来在行医道路上孜孜追求的理想,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随着放射介入科的不断发展,他的介入治疗不止在介入专业内知名度很高,而且还帮助外科医生解决了很多难题,受到胸外科和肿瘤外科专家的青睐。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郑大一附院介入病房收治了多例疑似“非典”的患者。他们中大多伴有发热、严重刺激性咳嗽和肺部炎症,跟“非典”患者的症状类似。但是这些患者没有去过疫区,缺乏疫区的流行病学证据。通过调查,韩新巍发现,他们都有食管癌手术切除和手术后立体放射治疗史,不能平躺,只能24小时端坐着,否则就会出现刺激性呛咳等症状,胸部刺激性呛咳感觉如烈火烧灼般难以忍受。进一步观察,他从胸部CT图像上发现了患者胸腔内的胃腔与气道相通,造成了胃消化液和胃内食物直接溢入气道内,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引起刺激性呛咳和难以控制的顽固性肺炎,此即胸腔胃—气道瘘。韩新巍带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团队,通过X线、CT和内窥镜对此病进行了系列性诊断研究,将这一疾病命名为卧位烧灼样刺激性呛咳综合征。由于这一研究是由韩新巍带领的青年医生吴刚完成的,国内许多学者称其为韩—吴氏综合征。
  在临床上,胸腔胃—气道瘘很容易被误诊为放射性肺炎,临床治疗没有效果。韩新巍带领介入团队系统研究了胸腔胃—气道瘘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提出了一系列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他大胆地提出了经气管或支气管途径,以气道内覆膜内支架置入封堵胸腔胃—气道瘘的设想,在开展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运用部分覆膜的管状气管内支架成功封堵胃—气管瘘、运用部分覆膜的一体化Y型内支架成功封堵胃—隆突瘘、使用主支气管分支部分覆膜内支架成功封堵胃—主支气管瘘等,并发明了气道可通氧内支架输送器套装,成功地解决了气道内支架输送与置入过程中阻塞气道、影响气道通气的医学难题,其研究论文于2006年发表于美国专业性的胸外科杂志和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上,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样与“非典”有关,2003年,几位河南籍打工妹从沿海归来,出现发热、肺不张、胸廓塌陷变形、呼吸困难等症状,经诊断为气管或主支气管内膜结核、气管内膜破坏、气管环状软骨破坏导致气管狭窄和阻塞性肺不张。若不及时切除,患者就可能形成阻塞性肺不张并继发顽固性肺炎,反复感染,感染经久不愈,还会出现胸廓塌陷的状况,最终导致终身残疾。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患者必须切除阻塞主支气管所属的肺部结构。但如此对青年女性伤害最大,因为切除一侧肺叶会引起严重胸廓塌陷变形,终身致残。这既对她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又会影响她们的体形美观。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韩新巍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和创新,他又一次对这种病症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按气管和支气管的形状发明“L”形分支部分覆膜内支架,在患者病变部位把气管和(或)支气管持续撑开,解决肺不张问题。根据实际病情,支架放入患者体内两周后取出,后来他又大胆作出决定,将支架植入时间延长至3个月。经过这种支架的治疗,80%以上的患者解决了气管支气管瘢痕性狭窄肺不张的问题,免除了肺叶切除手术,既减轻了痛苦、避免了终身残疾,又为其节省了大笔手术费用。
  目前,韩新巍教授的10余项发明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患者接受治疗,韩新巍将这些专利无偿转赠给国内两家医疗器械公司,只要求他们在国内以普通医疗器械的低廉价格销售这类支架。几年内,这些专利在全国20余个省市推广,韩新巍与同事们会诊的脚步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其中,他发明的支架已有几种获准出口欧盟,这些专利产品正带着“中国”标签迈出国门,远销欧洲。

获奖:部级3项
  布—卡综合征也叫肝静脉闭塞病、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等。这种病是中原地区(河南省与周边地区)的多发病,也是闻名世界的特色性地方病,长期以来一直由肝胆外科实施手术治疗。近年来,韩新巍一直致力于研究用微创伤的介入技术治疗布—卡综合征,目前已创新和改进了多种治疗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他创新了大球囊单纯性扩张成形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布—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下腔静脉内支架的使用,降低了治疗费用,患者住院时间仅1周左右。鉴于这些优点,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介入新技术。
  此外,他发明的下腔静脉完全阻塞的钝性导丝破膜开通术,替代房间隔穿刺针和TIPS穿刺针,为每例患者节约费用7000余元;发明的下腔静脉钳夹活检术,以微创技术取得下腔静脉阻塞区的活体组织,完成病理学诊断,为布—卡综合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为其病理学和病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针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的疑难重症患者,发明可回收型下腔静脉内支架,这是又一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该项发明以可回收型内支架暂时性压迫血栓防止血栓脱落,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后,依靠快速血流冲刷溶解血栓,血栓消失后取出可回收内支架,避免了永久内支架在下腔静脉内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韩新巍已完成了初步临床试验,其初步研究论文于2007年2月发表在美国胸外科年报上,随访研究成果近期也将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可回收滤器式血管内支架也获得国家专利,正在扩大临床研究,准备向全国推广。文献检索显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血管内可回收型内支架,初步解决了血管内永久型内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并发症问题。
  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在临床医疗和科研上,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协作。与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合作进行的食管内支架系列研究,获得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进行颅脑覆膜内支架与气道覆膜内支架系列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南京微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胃—肠吻合口Y型一体化内支架”是又一个新型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介入产品,也进入了临床应用的观察阶段。
  就这样,韩新巍成功地利用介入手段治疗了多种疑难病症,解决了一系列医学难题。在利用聪明才智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韩新巍,既有知识分子的气质与品格,又有超乎常人的胆识与魄力。他除了发明一项项高水平的医疗器械之外,还创造了新的行医理念和手术方式。“以最简单、最科学、最低廉的医学技术治疗疾病”是韩新巍毕生追求的医学信念,他用这些新的行医理念和手术方式为大批患者减轻痛苦,推动着介入治疗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
  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始于1982年,是中国最早开展介入工作的4家医院之一。作为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的带头人与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负责人,除致力于教学与科研之外,韩新巍还一直注重介入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在郑大一附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科从广州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而今,该院放射介入科已拥有医护人员90余名。他们牢记临床工作不忘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促进临床快速发展的理念,将科学研究工作日常化,全面开展临床科学研究。5年来,该科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发表并被SCI收录10余篇;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5项得到市场开发和临床应用;承担各类科研攻关课题5项。目前,该科设有3个病区,共160张床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介入学科。2009年,该科收治患者3000余人次,手术量4000余人次。为了进一步支持介入科的发展,该院于2009年8月成功引进了全国首台多功能“妙手”机器人数字血管造影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而且还表示河南介入医疗发展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弥补了传统血管造影系统的缺陷,保持了与世界前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同步发展,为广大血管、肿瘤疾病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理想有多远,道路就有多长。韩新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用最简单安全、最经济有效、最科学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服务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他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思想为理想服务,在临床上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他在保持原有研究纵深发展的基础上,目前正向着大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郑大一附院承办的“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创办的“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系疾病介入治疗学术大会”将于2010年9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届时,40余位国际介入专家、120余位国内介入专家和1000余位医学界同仁参加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预备会已提名增补韩新巍为“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汪钟镐院士主审、韩新巍主编的中英文对照研究专著《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一书也将在这次盛会上出版发行。
  韩新巍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等10余个学术职务,兼任《介入放射学杂志》等10余个杂志的编委。其应用成果获得200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新闻奖提名,这是河南省医学界和中国放射学界第一次获此荣誉。正因为如此,河南的介入医学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韩新巍的技术成果,不仅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医学界的光荣。

  韩新巍在认真分析患者的检查图片,制订介入治疗方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