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建院105周年的日子里,我格外激动。在三院发展的历程中,承载了几代人的拼搏奋斗,作为医院的一名职工,我有着深切的感受。 在血液科,我们看到了满是辉煌的大事记: 1985年,全国第三家成功开展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研究。 1988年,全国首例开展双次自体骨髓移植。 1998年,省内率先开展骨髓移植治疗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等晚期实体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000年,国内率先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2000年,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国内文献报告的首个成功的病例。 2001年,为一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施行了自体骨髓移植,属全国第一例。 2001年,开展“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首例患者健康生存5年以上。 2002年,完成河南省首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3年,应用细胞磁性分选技术成功开展了纯化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此项技术为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内的高端技术,国内仅有少数移植单位可以开展。 2000年至2004年,先后入选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题学术会,并在第七届亚太地区骨髓移植大会、第4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第28届欧州骨髓移植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 这是一个跨世纪的接力赛,是一个不断创新、不停进取的接力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血液科如今拥有两层病房楼,设有先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建有郑州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800多例,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血液病综合治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起步,敢为天下先 回溯上个世纪,白血病成了死亡的代名词。1983年,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患白血病住进了血液科,这个男孩成绩很好,还是校排球队的队员。父母流着泪对医生说:“这孩子是全家的骄傲和希望,请医生一定要设法救救他!”虽然医生对他格外关注,但最终病魔还是吞噬了他年轻的生命。 “治疗白血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血液科不断地探讨着这个问题。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到,在美国西雅图,托马斯医生成功地开展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在北京,也已成功地完成了一例骨髓移植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头脑内萌发,开展骨髓移植,让生命之火重新点燃! 这时,拥有5张病床的血液病组成立了,除了听诊器和病床,什么都没有。但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一边工作,一边查阅文献。经过反复查阅,多次讨论,并通过动物实验,拿出移植意见:从病例选择、预处理方案、采髓、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免疫抑制剂应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等,制定出了详尽计划。 1985年8月,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妹供姐)开展了,病人王芬菊的名字,也因此写进了血液科的大事记。 那年,血液科在内科病区走廊尽头,粉刷出2间普通病房,作为隔离区,1间是办公室,1间是移植病房。没有无菌层流病房,医生护士们每2小时做1次空气消毒,每4小时用消毒液擦拭一遍墙壁和地板,年轻护士柔嫩的手被消毒液浸泡的像树皮一样布满皱折,呼出的气息里都带有强烈消毒液味道。 为了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尽量减少人员的换班,每班人员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强度非常大。大家吃住在医院,日夜陪伴着病人,观察记录其病情变化。但令人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术后第6天,病人出现口腔溃疡,经细菌培养,发现了绿脓杆菌。这个消息让他们惊出了一身汗,因为病人已无任何抵抗力,稍有感染就会扩散,导致移植失败。那些天,医生护士日夜守护着病人,细心观察、治疗。感染被控制了,更危险的情况发生了,病人又出现了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腹泻不止。这表明,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已在病人身上生长,但强烈的反应会夺取病人的生命。主任侯天德和护士长谷景棉一连8天8夜守护在病人床边,进行治疗护理,王芬菊终于闯过了又一道关口。 3个月后的检测,妹妹的造血干细胞已在姐姐体内生根发芽,移植成功了!听到这一消息,全科的人都哭了。当年的全国血液病年会上,侯天德主任被邀请做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成功病例的报告。站在讲台上,他自豪地宣布:“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了!” 创新,跨世纪的接力赛 随着骨髓移植的不断开展,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兄弟姐妹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很难开展(当时我国尚未建立骨髓库)。面对这一难题,血液科新一轮的攀登开始了,国内缺乏类似的经验,就找外文文献研究。他们反复讨论、推敲如何将移植后复发可能性降到最低,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1987年,血液科为一名20岁的小伙子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了成功。 但自体移植有着先天不足,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难以彻底清除,移植后容易复发。他们开始了又一次创新,决定实施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在全国属于首例,是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 第二次移植时机如何选择?需要多大强度的化疗?回输多少干细胞?移植后做哪些处理?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经过反复的学习与研究,他们确定了完善的方案。1988年10月,血液科为22岁的杨华伟施行了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后,杨华伟结婚生子,20多年过去了,杨华伟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子生活的和睦幸福。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优于单次移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长期生存率高,这一成果,得到国内及国际血液学界的认同。三院血液科被中国医科院吸收为“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协作单位。1996年,双次自体骨髓移植的成就被美国国际信息网络收入因特网,向全世界学术界进行交流。 进入21世纪,血液科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白血病是干细胞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由于干细胞在其分化过程中产生偏差,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既然能够改变造血与免疫,为什么不能重建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和功能,从而达到治愈顽症的目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富于创新的科学问题。 2000年,26岁的护士张宇住进了血液科,这位当年英姿飒爽的女伞兵,已患系统性红斑狼疮6年多,此时她全身浮肿,心脏、肾脏等器官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被多家医院通知病危。绝望中的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三院。血液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她进行自体骨髓移植。这是国内第一例接受这种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张宇痛快地告诉医生:“你们该怎么治就怎么治,我没意见,治好了还我青春,治不好总结经验!”面对这么配合的患者,医生只有拼了命救治。多年过去了,她已恢复了美丽和健康。 2002年,血液科主任赵晓武在第28届欧州骨髓移植大会上做报告,告诉各国学术界,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成果,得到国内外血液学界的认同,国内众多医院纷纷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学习双次自体骨髓移植的经验。来自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的患者也纷纷来院接受治疗,血液科火起来了! 拼搏,新世纪的起飞 前进的路上,困扰血液科的问题还很多,还有未曾跨越的高峰。如何防治移植后的并发症,怎样控制移植后复发,如何减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大家正在苦苦探索着这些血液学界的难题。 如今,血液科已迈出了新的步子,努力提高综合医学水平,尽可能降低移植后的并发症,力求解决移植后的复发问题,将移植的风险降到最低。他们从分子水平提高白血病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复发的监测水平。下一步,血液科准备开展融合基因检测,以便更准确地监测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的变化,能够早期判断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的复发倾向,以利于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他们博众家之长,吸取祖国传统医学经验,取中西医结合之精华,开展中医药干预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前方,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他们去探讨、去拼搏。 (陈锦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