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有了指南 |
| |
继2005年我国发布第一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至今,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首次更新的《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已于日前发布。 在6月26日举行的2010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教授表示,关注我国自主创新药物、密切结合我国现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与国际先进理念紧密结合是新版《指南》的特征所在。 据介绍,急性缺血型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一般指发病后两周内。对于急性缺血型卒中的处理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以及早期预防再发。为此,新版《指南》就院前卒中识别、现场处理及运送、急性期并发症处理等全部诊治过程进行了总结、规范。 《指南》指出,如患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意识障碍或抽搐等,都应考虑卒中的可能。对于确诊的缺血型卒中患者,应在3~4个半小时内给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 崔丽英特别指出,虽然应用rt-PA进行溶栓再灌注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但200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接受rt-PA溶栓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不足1%。其中,除医疗机构脑血管病急诊流程不畅通外,溶栓药物价格昂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新版《指南》中,除推荐使用rt-PA外,价格低廉的尿激酶也被作为二级证据推荐使用。此外,近年来国内开发的一类新药丁基苯肽、人尿激肽原酶以及中成药、针刺等,也被作为其他疗法首次纳入《指南》推荐范畴。 (王 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