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每周看点
   第4版:卫生文化
   第5版:疾控一线
   第6版:医家讲坛
   第7版:医药园地
   第8版:优秀卫生院院长
 
第5版:疾控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坚强的“弱者”
急救之“急”
1
11 1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坚强的“弱者”
 


——紧急救援渐成 “高危”行业
本报记者  李伟强  通讯员  徐淑玲


急救站

转送患者

    日前,郑州市西四环028公路北徐庄村村口,一辆货车与一辆面包追尾,面包车内3人生命告急!接到120指挥调度的指令后,一辆120救护车火速赶往现场救援。
    郑州市120急救员高飞在抢救车祸伤员时,不幸被一辆货车撞倒。一同出诊的医护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当他们缓过神来,高飞已倒在血泊中。
    这一幕也深深地印在郑州市西四环北徐庄村60岁村民李桂荣老汉的脑海中,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刚才还和他一起往救护车上抬运伤员的25岁的急救员高飞,转眼间就与自己阴阳相隔。
    近年来,奋斗在医疗急救一线的120急救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公殉职的事件,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殉职的120急救人员中,47%是因在抢救交通事故时发生二次车祸,有有35%的人员在抗击流行性疾病、重大工业事故、自然灾害中英勇牺牲。
急救渐成“高危”职业
    据统计,2008年全国车祸伤亡人数为37万人,2009年为34万多人,几乎每一起车祸,120急救人员都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援。
    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10年1~2月院前急救工作量为例,在14589次接诊人数中,交通事故外伤2358人次,占总数的16.16%,即120急救员近1/6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交通事故救援方面。此外,在抢救其他类别的患者时,有1/3的时间用在运送病人的路上。车祸,正成为危害急救人员人身安全的首要因素。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事故日益增多,急救工作的任务量随之加重。但是,由于急救设施、急救手段较为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急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紧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高危”行业,紧急救援医护人员时刻面临着各种难以预料的突发性事件。
    在各类火灾、有毒化学气体泄漏、施工工地塌方、煤矿事故的紧急救援中,医疗救援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120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都是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投身于医疗救治当中。同时,120急救人员还承担着各种重大活动、会议、庆典等现场的保障任务。每逢春节期间民间文艺大巡游、元宵焰火晚会、各种重大体育活动、高考等,他们都在默默地承担着全面细致的保障工作。
甘当“坚强的弱者”
    120急救人员是一群特殊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承担着“院前救人”这个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百姓的眼中,身着橄榄绿的急救人员是救人者,是生命之门的守护神。实际上,这些拯救他人生命的天使却是“坚强的弱者”。
    用急救员的话讲,在院医生是足不出户地等待患者前来寻医问药,通过治病而救人;他们是先“救人”后治病,满大街地迅速找到那些急需帮助的病人,对他们来讲,“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郑州市120系统全年接警量在14万人次,全市28家急救站日均派诊量达到了260多次。在这些惊人的工作量背后,奉献、敬业是必不可少的,可120人背负的却是众多艰辛和难以诉说的酸甜苦辣。
    郑州市民梁先生感慨地说,“120人的心理素质可真是过硬,那么惨烈的血腥场面,我这大老爷们儿都不敢瞅一眼,他们还要前去救人,我真是佩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些拯救他人生命的急救人员是坚强无比的。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救员的心理素质看似超乎常人。无论是在突发病情的重症患者面前,还是在惨烈的事故现场,他们都必须保持头脑冷静,科学处置每一位患者。但事实上他们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一位120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急救人员在救治病人过程中,经常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的指责,甚至莫名其妙地被殴打。2010年1月,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某急救站司机和医护人员在出诊过程中,就被几个戴着帽子、口罩的人殴打,这在全国急救行业也不是首例。
    “工作特殊性决定了120人生活缺乏规律,要完成三班倒的繁重工作,每个岗位一天24小时必须有人坚守,逢年过节和家人团聚成为一种美好的奢望。”
    在急诊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刘医生告诉记者,每逢恶劣天气、节假日,他们承担的工作量比平时更大。例如2009年的一场大雪,使滑倒摔伤、煤气中毒、哮喘昏迷、心悸中风患者骤然增多,郑州市120紧急应对,28家急救站的128台救护车调用的仅剩6台,3天出诊量达到了1118次,有些急救员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
    有120急救员戏称急救行业是“含着眼泪微笑”的行业。这冷幽默把急诊的酸甜苦辣一语道尽,他们在承担治愈患者身体伤痛的同时,自己也留下了些精神上的创伤。
亟待获得理解和关爱
    一位老120人告诉记者,急诊岗位上的医护人员要求时间观念强、责任心强,但在待遇上却远远低于一般的医护人员。而且,急诊岗位没有足够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专业性不强。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来到急诊岗位一般是那些专业技术一般、资历较浅的医护人员,在这样的有色眼镜下,120急救在医疗界获得的社会地位与他们治病救人的劳动付出不遵从“按劳分配”的社会法则。
    在就业压力如此紧张的今天,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济南市急救中心在一次招聘中竟“遇冷”,因应聘人员达不到面试比例,招聘被迫取消。
    常年从事120急救工作的王医生坦言,工作环境复杂、条件艰难甚至执行任务面临的生命危险都不是急救发展的瓶颈,相反,能把一位位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来,作为医生他们特别开心。但是,120急救员内心深处有不为人所知的脆弱和无奈,在职称、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工作方面,又经常得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他们的心病。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乔伍营,作为资深的120急救管理者,他指出,急救工作是集技术、奉献、牺牲、忍耐、压力等于一身的特殊工作,而且含有很多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急救员在救人时穿反光背心,急救车亮起警灯,重大车祸的事故现场周围设置隔离带,也完全消除不了这些不安全隐患。
    在谈到存在的问题时乔伍营主任又说,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发展空间相比,120急救人员的待遇、机遇相对较弱,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良好发展,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120急救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120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缺乏规律,现场工作条件恶劣。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工作的对象是那些随时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工作的性质是拯救生命。只要有出诊命令,即使刚端起的饭碗也要放下,即使快要下夜班了也要继续工作,因为他们要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一年四季,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公休日,他们依旧坚守岗位,鸣响着生命的警笛穿梭在大街小巷。
    从急救员被撞身亡的事件中,我们应该思考的是,120紧急救援工作是集技术、奉献、牺牲、忍耐、压力等于一身的特殊工作。这些身着橄榄绿的医护工作者在默默为这个社会守护的平安的同时,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应当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应该得到广大百姓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相关链接】
发达国家的急救体系
   1. 美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由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1966年美国制定了两项急救法规,一项是国家公路安全法,该法授权美国运输部资助救护车、急救通讯和院前医疗服务转运,责成运输部门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提高灾祸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现场急救水平;另一项是美国心脏协会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至今,美国已有5000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并形成了阶梯式急救网。
    1973年,国会通过加强急救医疗法案,开始采用“911”作为全国通用的急救电话号码,它极大地方便了公众获取急诊医疗服务。1976年又对急诊医疗法案进行了修订,并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诊医疗服务网络。据统计,每年美国利用该系统的患者至少有8000万人,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非危重患者,它们约占80%;急症患者也只有15%,剩下的5%才是危重或受伤的患者。
    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联邦标准作为救护车建设的规范,符合这些规范的车辆可以获得“生命之星”徽章。BLS救护车上的设备可供EMT-B救护人员使用;ALS救护车上有为EMT-P或其他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和高级医疗手段的救护人员提供的装备。
    美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批新型的急诊医务人员,包括急救医师、急救技术人员和急诊科护士。救护车人员的培训通常需要完成急诊医士(EMT)课程。美国规定了3种急救医士级别:初级(EMT-B),中级(EMT-I),高级(EMT-P),不同级别的急救医士使用的救护技术的权限也不同。这一措施不仅能迅速提高救治能力,而且节省了大量培训经费,急救医师只在必要时才随车出诊。同时该服务体系还设置了非专业人员的救护课程对第一目击者进行基本的急救知识培训。

    2. 日本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在日本,急诊医疗已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要求,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国家拨给急诊医疗的费用巨大,建立健全了1、2、3级急诊医疗机构、急诊医疗情报系统和急诊医疗制度,使急诊医疗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个体系由3部分组成,即急诊患者运送体系、急诊患者治疗系统以及急诊医疗情报联络系统。自1963年消防法修订后就确定了急诊患者运送工作由消防机构负责,消防机构的急诊服务是唯一的全日制服务单位,消防部门设有急救队,每个急救队通常配备一辆急救车和3名急救人员,其任务是把患者从现场运送到医疗机构。这些急救人员主要是经过短期培训的急救医士。其中,EMT-1只需进行135学时的急救医疗训练,即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使用人工呼吸器,以及处理出血、骨折、创伤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115学时的培训,即可成为EMT-2,可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器,可进行心电图监测和传送,以及现场和搬运途中的救治。EMT-2有5年急救工作经验后,再培训835学时,通过全国统考后成为救急救命士,可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除颤等。而日本的急诊医疗机构的职责则是收治由消防机构等运送来的患者。
    3. 法国急救医疗体系
    法国院前急救医学系统(包括创伤和非创伤性急症)的法文缩写名称为SAMU,是一种以医师为主而不是医助性的全国性服务,而且其服务与消防服务部门的医学第一反应者密切配合。在SAMU这个组织出现以前,法国仅有的院前急诊医疗来自消防队。目前,这种消防队急救医疗服务仍然在继续,但主要单独存在于农村地区,而在大的市镇则与SAMU并肩工作。在有急症时,医院派出专门装备的医疗组(包括一名麻醉医师在内)去救治生命受到威胁的急诊创伤患者。1986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这项法律正式规定了SAMU的特征和使命,并且开始使用全国性的急诊医疗电话号码。这项法律也明确规定,SAMU应当对所有急诊求救电话进行接收和分派,它应每天工作24小时,并且应当对急诊呼救患者提供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
    一个具体的“SAMU”,是一个地区性的组织,它接收所辖范围内的急救电话,并通过调控各大医院的专门的急救车单位完成急救反应。SAMU所控制的急救站被称为SMUR(急救服务单位),每个SMUR都管理一辆或一辆以上配有全套设备的急救交通工具(称为UMH),和一个医疗组。UMH可能是救护车、急救快车或直升飞机,其设备配备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小型ICU。医疗组包括一位急救医师、一位麻醉护士或接受过高水平气道和静脉内管理技巧的麻醉师和一位经过专门培训的驾驶员,指挥这一医疗组的急救医师通常是麻醉医师或是经专门的急救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这样,一个UMH也就可以形成一个移动式加强监护病房(MICU)。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