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乡村医生特刊·乡医教材
   第4版:乡村医生·健康专题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村卫生供需急变 县医院如何应对
深深忘年交 浓浓医患情
空巢老人患病后
村里的烧伤专家
白花蛇舌草的传说
“徐长卿”的由来
“百人合力”采百合
1
11 1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村里的烧伤专家
 

程 琴

  初见刘锋是在20多年前,当时他在部队坦克团卫生队当卫生员。那时候的他只有十七八岁,身材不高不低,一双大眼睛透着一股灵气,很是帅气。再见刘锋的今天,当年的小伙子已成了中年汉子,岁月的磨练给他的眉宇之内增添了几分干练与坚毅。
  当时刘锋入伍后被分配到卫生队,干上了打针、取药的事。这位农家子弟牢记着父母“干啥就干好啥”的嘱托,扎实工作,苦练技能,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入伍后的第四年,驻地某大型煤矿发生了一次瓦斯爆炸,正是这件意外事故,使他与烧伤病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由于烧伤病人多,来不及运往其他医院,就在距离煤矿较近的部队卫生队暂时进行治疗。他目睹了烧伤病人的痛苦,也为无特效药缓解病人的痛苦而难过。没隔几天,部队附近的一家花炮厂又发生了爆炸,在场的生产工人伤亡很多,惨不忍睹,其中一个较重病人拉到部队卫生队时,头发眉毛全被烧没了,浑身上下如同一条黑炭,嘴里声嘶力竭地对着刘锋喊着“快救救我吧!”。此情此景,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和他的战友们霎那间产生了一个念头:能研制出一种方便易行且效果显著的烧伤妙药该有多好!
  此后的日子里,他们在卫生队队长的带领下真的对烧伤药物着手进行研究。他们查找资料、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治疗烧伤效果不错的药膏,用于临床后,又根据治疗效果进行了多次改进和完善,使得临床疗效有了很大提高。药膏价格便宜且效果很好,深受群众欢迎。他所在的卫生队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治疗烧伤的名队。
  转眼到了1990年,刘锋转业离开了部队,但他立志研究烧伤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停止。他根据原烧伤药膏单一且病人换药痛苦,缺少综合药物治疗的缺陷,在一间低矮、窄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研究之路。他用自己有限的转业费购置了设备,购买了原材料,买下一本本书籍资料反复研究;带着干粮到省城大医院拜师学习;遇到困难时,请教专家、教授……。为实验烧伤药物的疗效,他曾3次故意烧伤,以亲身检验药物的功效。他的决心感动了家人,感动了村委会,也感动了三里五村的村民。在西关街支部书记孙自栋的大力支持下,他进入了西关卫生所成为一名乡医。卫生所内的场地、设备给他提供了不少方便,让他加快了研究烧伤的步伐。
  经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他的烧伤专用药1号、2号、3号相继研制成功,分膏状、油纱、喷剂,不同的烧伤治疗阶段分别使用不同的类型。这些药不但价格低而且效果好,病人痛苦小,深受病人欢迎。此外,他还根据烧伤病人在治疗阶段出现的出水、奇痒等症状,反复试验自制了一个带有10个大灯泡的治疗床,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减少了感染,减轻了痛苦,加快了伤口愈合,缩短了住院时间,大大节省了治疗费用。20多年来,他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以方便群众就诊。不论风霜雨雪,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求助,他二话不说立马出诊。他治愈了方圆百里的周边县市上万名烧伤病人。这些病人有的与他交上了朋友,有的把儿子认给他作干儿子,更多的患者是采用敲锣打鼓送锦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治疗室内挂满了锦旗,历年来卷起来打成捆的锦旗还有好几捆。
  近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他经常为困难病人减免药费、为汶川大地震捐款、为村子里修路建校、为五保户老人送钱送物、为当地的清真寺修缮出资、为考上医学院的学生捐款等等,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他说:“人活着就应该有个追求,就应该有一种精神,就应该为群众做点什么,为社会留下点什么。”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研制的烧伤1号、2号、3号已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并不满足。他表示,他将进一步学习最新的烧伤技术,将研究更进一步地深入进行,他要致志不愈地将烧伤药膏1号、2号、3号发扬光大,以更多地惠及百姓,服务群众,为更多的烧伤病人减轻痛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