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专版
   第4版:医药园地
 
第3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12年心血浇开莲城红花
1
11 1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12年心血浇开莲城红花
 

  临床血液供应连续10年100%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所在城市连续4次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先后获得“省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省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许昌市巾帼文明岗”“省级文明单位”“市绿化先进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庭院”等荣誉称号……
  12年的栉风沐雨,12年的浴血奋战,12年的精心打造。许昌市中心血站人以心血灌溉着采供血事业,无偿献血的理念在美丽的莲城许昌遍地开花。

 12年心血浇开莲城红花
——许昌市中心血站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崔晓琴

  许昌市首个献血屋开业。左三为许昌市副市长秦春梅,左二为许昌市卫生局局长鞠书军,左一为许昌市卫生局纪检书记郭宏伟,右二为许昌市卫生局副局长王三宝,右一为许昌市中心血站站长宁东岳。

许昌市副市长秦春梅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许昌市中心血站站长宁东岳在接受记者采访。

许昌市中心血站先进的采供血楼

  许昌市稀有血型应急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

  流动采血车上的工作人员正在辛勤工作。

  大学生领到献血证时,激动不已。

  许昌市中心血站正式成立于1998年3月6日,隶属于许昌市卫生局,是该市唯一的合法采供血机构,担负着全市三县、两市、一区近450万人民的临床用血任务。其业务范围包括血液的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临床供血、输血研究、输血技术的指导、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诊断等工作,年供血总量约9吨。多年来,经过政府的重视、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该市不仅连续10年实现了临床血液供应100%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而且有效杜绝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
  12年前,许昌市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血站,各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全都自给自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998年,为了适应国家的血液管理“三统一”要求,许昌市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一所规范化的血站。许昌市中心血站建站初期的情景,血站的“元老”们还记忆犹新。那时的血站没有一间房屋,没有一件像样的设备,更没有专业输血技术人员,仅有一排工作用的、临时租借的小平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血站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当年2月,血站的6名工作人员前往河南省血液中心学习血源管理、采血、检验、贮血、供血等业务。同年3月6日,在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期待中,血站克服了“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输血专业人才”等不利的客观因素,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工作环境中艰苦创业,各项指标达到了卫生部的标准,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的验收,并获得了采供血机构许可证,从而结束了该市没有血站的历史。
  “那时,最让人头疼的是没有固定的血源。为了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同事们常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回想往事,一名血站员工感慨地说。
  那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献血有伤元气”“一滴血是好几顿饭换来的”等,因此献血的人屈指可数。为了改变群众的错误观念,血站不断加大无偿献血活动的宣传力度。
  从1998年4月开始,血站的全体员工坚持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在市区繁华地段设立采血点,向群众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发放宣传材料几十万份,并协助市卫生局在全市主要街道悬挂大型横幅20余条。血站多次组织全市无偿献血科普知识一条街活动和“万人流动血库签名”活动,并与各家新闻媒体联系,多次报道无偿献血者的先进事迹。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前夕,许昌市市委、市政府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原市委书记,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现开封市市委书记刘长春;原市政府副市长,现人大副主任白虹光等300余名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积极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为人民群众作出了表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始颁布实施,为确保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血站筹资12万元,购置了无偿献血专用采血车。
  根据该市属农业型城市、85%的群众在农村的现状,血站的采血车开到了该市的40个乡镇。无论是闭塞的乡村,还是偏远的小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一边采血,一边向群众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献血积极性,同时也顺利实现了无偿献血工作向农村延伸的目标。目前,该市的农村献血人数比例已占献血总人数的68%以上。
  2000年,为了抛开计划献血、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血站及时调整了采血思路,实行了以街头流动采血为主、政府计划采血为辅、应急流动血库为补充的献血模式。2003年,为了方便献血,血站投资10万余元在市区繁华路段的鸿宝百货对面设立了固定的爱心采血点,与此同时在各县(市)设立流动采血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血液的采集工作。
  由于领导的重视、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许昌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良好势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范。
  荣获卫生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王保清,在爱人生病住院、父亲病重、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不忘参加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促进奖得主尚培民是一个农民工,但多年来他共捐献机采血小板57次,折合全血总量42400毫升,一举夺得许昌市无偿献血状元的桂冠;血站员工董惠娟带领全家人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并和爱人、孩子、弟弟、妹妹一起获奖。血站员工是无偿献血工作的发起者,同时也是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后备军。多年来,为了保障临床血液供应,他们在血液偏型时积极无偿献血,在恶劣天气库存血量减少时无偿献血,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是义不容辞,纷纷捋袖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凭借着便利的献血条件,血站95%以上的员工都是固定的应急献血者,其中7名员工分别获得无偿献血最高荣誉奖。员工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与此同时到采血点献血的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该市的应急献血队伍总人数已达两万余人,机采固定献血者达350人,稀有血型应急献血队伍总人数约180人,固定献血者人群比例达51%,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校青少年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也分别达到了99%、93%、98%。在库存血量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固定献血者召之即来,来者能献,为该市的无偿献血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正是这些默默无闻、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千千万万个献血者,用爱心回报社会、救助生命,用无私奉献的双手推动了该市无偿献血工作的进程。

统筹并进的发展策略
  建站初期,许昌市中心血站的血液供应仅以全血为主,血液品种较为单一。为了适应现代输血的新理念——输成分血,血站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积极购买新设备、开展新项目,由1998年较为单一的供应全血逐步向供应成分血过渡。2000年,血站开展了机采血小板项目,填补了该市输血史上的一项空白,为广大血小板缺乏患者带来了福音。成分血的供应是该市输血史上的一项创新,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成分血的临床应用并不乐观。为了纠正临床医师的偏见,增加临床医师对成分血的了解,血站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讲学,并多次开展成分血知识培训班,大力普及成分血相关知识,不断更新临床医师的输血观念。与此同时,血站还抽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医院的相关科室,讲解成分血的相关知识,使许多临床医师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使用成分血。目前,血站开展机采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冷沉淀、冰冻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等数十种血液品种,临床成分血使用率也由最初的2%提升到现在的98%以上。
  多年来,血站本着“血液质量无小事”的原则,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化建设,落实岗位职责。根据工作需要,血站单独设立了质管科,对血站采供血全程工艺进行质量检查、质量监督,对全血、成分血及采血器材、净化间定期抽样检测等。
  血站与各医院血库主任形成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例会加强了血站与各医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医院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血站认真接受并及时改进,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2006年,卫生部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设立,为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血站以“一个办法,两个规范”为契机,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并聘请省内专家、学者到血站讲学,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根据“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具体要求,相继建立了许昌市中心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许昌市中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落实质量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血站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血站的业务进行质量考核,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网络。为确保质量体系文件的可持续改进,血站于2009年12月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2010年2月投入使用。新的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进一步提升了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强化了员工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进一步提高血液管理水平、确保血液质量的有力保证。
  医疗机构供血库是该市采供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河南省县(市)供血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血站积极努力,于2006年实现了对各县(市)供血库的统一命名、统一工作职责、统一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标准和统一考核评价,实现了对各县(市)血库的垂直管理,并顺利实现了与许昌市中心医院、禹州市人民医院、长葛市人民医院等9家用血量较大的医疗单位的计算机联网。联网后,血站与医院的数据同步,操作更加简单、快捷、规范,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全面提高该市采供血输血的综合管理水平打下了基础。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无偿献血者是血站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为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许昌市中心血站的领导十分重视强化员工的优质服务意识。几年来,血站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广《血站文明用语和服务禁语》,强化优质服务,规范文明用语,努力提高献血者的比例。工作中,血站坚持“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服务理念,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做到“请”字当头、“谢”不离口,对献血者更是笑脸相迎、茶水相敬,使每个献血者都能感到亲人般的温暖。血站的采血针是专用的16号针头,比输液针头大得多。为了减轻献血者的痛苦,体采科的护士们苦练基本功,亲身体验采血时进针的手法、进针的角度,个个练就了一身一针见血的真本领。
  为了能及时为献血者排忧解难,血站开通了24小时献血咨询热线,献血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对血液报销知识、献血知识、血液检测结果等进行咨询。为使与献血者的沟通更为人性化,血站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实行了对献血者化验结果100%反馈制,即每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1周内均会收到血液的检验结果。这一举措的实施得到了广大献血者的好评。为加强与献血者的联系,血站开展了向献血者邮寄贺卡的活动,使献血者在生日之际,能准时收到来自血站的真诚问候。血站利用每年的世界献血者日召开无偿献血者联谊会,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方便各县(市)群众的用血返还报销工作,血站还在各县(市)设立了用血返还点。只要用血者报销手续齐全,献血者在当地就可以拿到用血返还金。截止到目前,血站共为3000余名献血者或其家庭成员需要用血的患者报销了血费,报销金额达160余万元,让献血者切实体会到了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已的益事,使他们更有信心加入和宣传无偿献血事业。

文化带路的规范建设
  文化建设集思想文化建设、理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一体,是血站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为建设先进的血站文化,促进血站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努力为献血者和用血者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和谐氛围,许昌市中心血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做好采供血工作、保证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的同时,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血站积极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如倡导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文体活动,号召员工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利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开展拓展训练等形式,不断激发员工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员工们增强了凝聚力,与血站成为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懂得发展壮大后的血站才能给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血站党支部也充分履行党组织的职能,发挥优势,经常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血站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领导和员工的不懈努力,血站先后荣获多项荣誉称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在许昌市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爱护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许昌市中心血站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国债资金498万元于2003年10月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为4867平方米的采供血楼。新的采供血楼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许昌市中心血站于2003年底完成了向采供血楼搬迁的工作。采供血楼的建成不仅为许昌市的血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血液事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为了给广大无偿献血者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献血环境,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在各省辖市及部分县(市)建设爱心献血屋的指示精神,许昌市中心血站于2009年12月在文峰游园东南侧,建成了一座160平方米的采血点——爱心献血屋。爱心献血屋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爱心献血屋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血站的服务功能,对全面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巩固无偿献血的成果、推动自愿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想起建站初期,许昌市中心血站站长宁东岳说:“血站是由最初的18名员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经过12年的发展,如今血站拥有了员工52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4名、初级职称27名,拥有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说,一个现代化的血站雏形已初步形成!”
  12年的艰难历程,12年的艰苦创业,许昌市中心血站人继往开来,一路播撒爱的希望;12年的艰苦奋斗,12年的飞速发展,血站人任重而道远,双手开拓新的篇章。为推进该市无偿献血工作的全面发展,许昌市中心血站人将迎着和谐的春风、发展的浪潮,扬帆起航,朝着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奋勇向前!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