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侧记 本报记者 李 季 通讯员 卢兴烈 王新光



谁能让微笑在春风中和煦地吹满大地? 谁能让微笑在盛夏中热烈地绽放激情? 谁能让微笑在金秋中饱满地结出硕果? 谁能让微笑在寒冬中温暖地抚触心灵? ——我们,我们能让微笑感动四季,让微笑在四季常青,让微笑将痛苦稀释,让微笑没有距离。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们微笑着,自豪着…… 2009年12月4日,卫生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八部门携手举行了“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确定2010年的志愿服务主题为“志愿服务在医院、携手医患献爱心”,以青年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体,以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方便百姓就医,共筑和谐医患关系为主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 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卢兴烈告诉记者,活动开展伊始,院党委要求院团委委员组成4个小组,开展活动前的调研活动。医院还指派当时在北京学习的李立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现场观摩其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医院服务流程、团员青年心理倾向和患者需求等的具体分析,制定了《“志愿服务在医院、携手医患献爱心”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在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服务目的、参与对象、服务内容、活动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医院团委书记兼医务部主任韩新生带领团委委员从细节入手,组织志愿者们参加从门诊到病房和从急诊到病房的两个主要住院通路的具体实践,修改了流程,并对志愿服务的服装、服装上志愿服务字样、胸卡等具体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安排。一切就绪后,面带微笑的志愿者们开始了他们构建医患和谐的历程。 爱心初现 彰显医患和谐 首次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年轻的志愿者何慧一直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冬日的周日上午,天气晴朗,急诊的患者特别的多,急诊的工作氛围让人的神经紧绷。青年志愿者们穿上蓝色的志愿服务马甲,带上志愿者胸牌,面带微笑地出现在了紧急救援中心。何慧说她感觉自己像是从天而降的蓝色使者,给整个紧急救援中心带来了一袭新鲜气息。 单位同事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他们微笑着回答:“我们是志愿者!” 患者家属在窃窃私语:“这是干吗呢?哦,是志愿者!” 在关注的目光中,志愿者们立即投入到服务之中。一个老大爷需要住院,年迈的老伴儿搀扶着他。韩新生看到后,快步上前,接过老人手中的输液瓶。当得知老人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人患有急症时,志愿者们有的推轮椅、有的扶患者、有的拿吊瓶、有的帮助做检查和办理住院手续。一直到病房,一系列住院程序都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 家属笑了、患者笑了、导医笑了,感激的话像蜜一样灌进了志愿者们的心田。他们挥挥手、擦擦汗,一溜烟又投入到了其他的工作当中。3个小时过去了,志愿者共帮助了12个患者,工作内容涉及健康咨询、抬送患者、送检查、办理住院手续、指引道路等各个方面。志愿者们从患者和同事们的眼神中,体会了到爱心构筑的是医患相互体谅,是医患和谐。 用心服务 细节体现爱心 又是一个周末,在急救中心前,志愿者们早就到了。“铃铃……”电话骤然响起。“快!现在马上到神经内科三病区集合!这里有急诊患者!”接到电话后,志愿者们飞奔赶到。 病房里一个大妈跪扶在病床前,双眼含着泪花,床上的患者小吴头部不断地抖动,眼睛直直地盯着房顶,牙齿颤抖的碰撞声直刺耳膜。“你拿输液瓶,你抬头部,你抬腿,你托好他的身子……好,把被褥一起抬起来,一定要小心!”刘大夫冷静地指挥着大家。抬担架下楼的过程中,小吴的舅舅一直在安抚着:“勇,听话,一会儿好好做检查,等病好了,跟我一块儿回杭州玩。”小吴颤抖着“嗯嗯”了两声算是回答。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担架的平衡,一步一步,生怕出现什么差错。 到了核磁共振室,“小吴,等一下做检查的时候,你尽量保持头部稳定,检查很快就会结束。我和所有的志愿者,还有你的亲人都在这守着你,别怕,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志愿者抓着小吴的手,轻声说。 小吴的母亲是一个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神情憔悴地呆呆望着检查室的门,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干泥巴。陪她一起来的是小吴的舅舅,因患关节炎,双腿很不利索,拖着腿在诊室门口踱来踱去,不停地掏出手机看时间,沉默不语。所有的志愿者们都静静地守在检查室门口。 突然,一直一句话都没有说的大妈“扑嗵”一声跪在大家面前,眼泪夺眶而出,压制已久的情绪瞬间迸发,让所有在场的志愿者们手足无措。“大夫们可得救救俺孩啊!可得……”大妈的泪水“扑扑”地往下掉,还尽力压低声音,生怕儿子听到。大家急忙把她搀扶起来:“大妈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救治您的孩子。他还这么年轻,您千万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一定要放心!” 为了准确确定小吴的病变位置,需要对头、颈、胸部分别检查,每一次都需要几个人一起抬起他,更换线圈。由于害怕,小吴极不配合,志愿者们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有效保证了检查的顺利进行。 检查完毕,小吴被送到神经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进一步治疗,而小吴那恐惧的表情和其母亲那无助的神情深深刻在志愿者们的脑海中。 爱心接力 青春为此喝彩 3月,风微拂,雨濛濛。志愿者们迎着春风一大早就来到医院,有些刚下夜班,有些专门赶来。换衣服、带胸卡、整理服装,一切就绪,青年志愿者们开始在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穿梭了。推轮椅、拿吊瓶、扶患者、抬患者、指引道路、抬患者上楼梯、陪送患者做检查和办理住院手续。 120急救电话响了,外科出诊,3名志愿者随急救车就出发了,鸣响的笛声拉开了院外志愿服务的第一幕。目的地是一家家具商场,店面大,店铺多,一身蓝色的志愿者们穿梭在各个店铺之间寻找救援地点。店里的员工全出来了,好奇地看着志愿者们:第一人民医院有志愿者了,还真不错! 志愿者们顾不上这些,找到患者,大夫检查、护士扎针。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担架。当志愿者们抬着患者走出家具城的时候,绣着“志愿者”字样的天蓝色马甲是那么鲜艳,那么引人注意。 将近11时30分,雨越下越大,120急救电话再次响起,内科出车,本已结束活动的志愿者们二话不说,跟车就走。到了南关街头,患者家门口的小胡同很长,里面全是泥水,急救车过不去,只能上担架。志愿者们冒雨抬着担架冲在了最前面!鞋子湿了、衣服淋透了、眼睛模糊了……志愿者们没有退缩。为给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他们全然不顾。爱心在雨中延续,志愿服务在爱心中延续,医患和谐在志愿服务中体现。 在采访中,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书记卢兴烈回顾了医院志愿者在各个阶段为患者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帮助。他说:“全体志愿者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为医院的优质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卢兴烈鼓励志愿者们投入到更多的志愿者活动中去,不仅在院内持续开展志愿服务,还要带着这份爱心走出医院,到街头、到社区、到农村,并联合社会上的志愿者们,把爱心播撒得更远,把志愿者的工作发扬光大,争取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品牌”,成为开封市志愿者活动的典型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