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罗山县中医院综合服务楼启用之际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李 斌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韩新峰在罗山县中医院综合服务楼庆典仪式上致辞。

罗山县中医院院长王俊在综合服务楼庆典仪式上致欢迎辞。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信阳市卫生局及罗山县的领导在庆典仪式上。
迎着朝阳,迎着夏日,迎着欢歌笑语。 2010年5月19日上午,罗山县中医院鼓乐阵阵,鞭炮齐鸣。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来自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信阳市卫生局及罗山县的领导及各界人士,在这里隆重举行罗山县中医院特色服务综合楼落成庆典仪式。 日新月异,五十余载;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罗山县中医院特色服务综合楼的落成庆典。首先我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对在百忙中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各级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罗山县中医院的发展凝聚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和中医院几代人的共同努力。48年的奋斗,各级领导的辛勤培植,罗山县中医院已由一个人员不足10人、占地不足300平方米的中医诊所,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基本完善,特色比较突出的现代化中医院。”罗山县中医院院长王俊的致辞赢得了阵阵掌声。 一、人文服务铸就品牌名院 “杏林春暖,博学、养德、为民;治病救人,冷静、创新、奉献”。这就是罗山县中医院员工们近年来执着的信念。 院长王俊说:“文化建设是一项促进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更是一个医院、一个行业树立形象,展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医院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感召力在医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他创新文化强院理念,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签定了责任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人,每季度对目标进行检查督导,奖惩兑现。通过宣传、教育、考核,全院上下形成重视文化建设,运用文化促进医院发展的服务理念。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医院文化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为扎实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王俊作为医院的决策者,聘请北大教授来院讲课,培植先进的医院文化和团队精神;结合行风建设,从员工精神和灵魂上打造品牌,明确医院的发展远景:“把罗山中医院打造成为豫南地区普遍受到人们尊敬和信赖的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中医院。”他强化教育引导,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救死扶伤、诚心服务、团结合作、共图发展”的经营理念。在他的建议下,由员工自己设计、评比并选定寓意为“医患之间、医院各岗位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心与心的交融与沟通,共同培植起中医院灿烂的明天”的院徽标志出炉了。他要求员工佩戴院徽上岗,以时时激励自己把医院文化真正融入到中医文化和祖国的传统文化中。 王俊还特别重视内涵建设,经常组织全院职工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国学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建一流团队、创一流品牌》等讲座,让职工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接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七分诊治疾病,三分交流沟通”、“医院互通有无,共同战胜疾病”等内容,请书法名人写成条幅,制成展牌,以时时激励和鞭策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为突出中医特色,王俊把古代十大名医的画像、著作及成就制成展牌和浮雕,悬挂在各病区及医院最显著位置。 二、以民为本,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医院管理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社区服务与沟通,延长医疗服务链,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王俊的一番话,体现了该院以民为本、百姓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他的倡议下,医院成立了信息科,对出院患者定期电话回访,主动分析和服务社会,并常年坚持给全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小学校长、村干部、乡村医生发送健康知识短信;通过电视、广播、现场演讲等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营造健康氛围;开展公益活动中,每年组织医疗队到山区、乡镇、学校、厂矿、敬老院,为农民、工人、留守儿童、五保老人及社区居民义诊;组织护理人员到县老年公寓为老人洗头、剪指甲等。为体现人文关怀,每逢员工生日,医院都会送去蛋糕、鲜花、贺卡,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医患沟通制度是罗山县中医院推出的一项亲情服务,他们开展了“一面流动小红旗”活动,每月由护士长组织召开病员或家属参加的工休座谈会,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共同参与评比最佳病房,并授予“规范病房流动红旗”。此项举措,加强了医患沟通,增进了理解和配合,使病区管理这一大难题迎刃而解。近年来,医院在病区开展“一颗红心”活动:送给每一位住院病人两个“红心”标记,让他们自己选择优质服务的医生、护士各一名,在他们的照片下贴上“红心”标记,以激励和鞭策医护人员不断改进服务。医院还推行“为您服务”移动岗活动,由院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科主任及全体行管、后勤人员参加,每两人一班,佩戴“移动岗”标志,由当天的总值班带队对全院各岗位进行巡查,即时发现和纠正日常管理的疏漏。每逢“六一”儿童节,医院都会组织在该院出生的儿童与妇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共同联欢,并免费为他们体检。此项活动增进了应邀儿童与“接生妈妈”的感情,增进了沟通,延长了服务。 罗山县卫生局局长张绪彤说:“中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全体员工的素质,塑造了医院品牌,促进了医院快速发展。医院全体员工秉承‘救死扶伤、诚心服务、团结合作、共图发展’的服务理念,正努力打造豫南地区普遍受人民群众尊敬和信赖的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中医院。” 三、人性化服务,爱心铸就诚信医院 大医至诚,精益求精,修仁育德,惠世济民,爱心铸就诚信医院。 多年来,罗山县中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把“廉医、诚信、为民”活动与争当人民健康好卫士活动结合起来,用真诚服务打造医患和谐中医院。 一位退休老干部在医院就医时对记者说,罗山县中医院为方便患者就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成立了“为您服务”流动岗,由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主任带队巡视,随时为患者解决难题;在门诊病房,导诊人员随时为患者解答问题,提供咨询;院内有文化长廊,各科室门前有宣传栏,介绍专家、名医、特色专科及医疗设备,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在门诊和病房大厅电子显示屏,公示各类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介绍医保、新农合及上级有关规定,让患者明白消费,自觉接受患者监督。 一位护士这样介绍,他们除了开展“一颗红心”活动外,医院坚持每周一院长大查房,听取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利用短信平台,每周五向社会各界手机用户发送健康短信,短信内容以养生、预防、保健知识为主,从饮食、心理、环境、运动到常见疾病的防治,引导广大群众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经常抽调中医专家针对不同季节多发病开展电视健康讲座,组织健康知识宣传团深入社区、机关、学校、厂矿及乡镇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受教育达5000人次;建立回访制度,对出院病人7日内进行电话回访,一月内信息科进行两次回访;利用节假日深入山区、乡村为群众免费义诊、送医送药下乡;各临床科室与相关乡镇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对象建立长期联系,发放优诊卡1000余张,价值20万元;与部分乡镇敬老院建立联系,免费接送五保老人来院治疗,免收起付费,免费提供伙食……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服务,医院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四、海纳百川,尽显英雄本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始建于1962年的罗山县中医院,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由一个员工不足10人、占地不足300平方米的中医联合诊所发展成为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中医院,成为信阳市首批“二级甲等”中医院和全省重点中医院。医院现有职工21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中级105人,初级83人,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13900平方米,拥有CT、彩超机、胃镜、腹腔镜、CR、全自动生化仪等万元以上设备60余台件,开放床位120张。 近年来,罗山县中医院院长王俊在传承传统医学文化内涵,创新服务理念,努力培植和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医院文化中,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罗山县卫生局评为目标管理一等奖;被省卫生厅表彰为依法执业先进单位,还曾获得信阳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信阳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08年度信阳市行风评比活动中,该院位列第一。医院文化建设经验先后在2008年全省中医院院长会上交流和《医药卫生报》上作专题报道。医院经济收入连续5年保持25%的增长幅度,2009年业务收入达到2630万元,人均12万元。医院在全县的市场逐步扩大,并吸引了光山县、息县、正阳县等周边区域大批患者前来就诊,两个效益稳步提高,已成为罗山县及周边县区人民群众急救、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中医基地。 院长王俊说,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防病治病、繁衍生息的保护神。“我们要秉承‘大医精诚’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贫富同等;注重医德医术并重,防治结合,大医治未病,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民族中医事业鞠躬尽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建院48年的罗山县中医院全体员工,牢固树立立院济世、行医为民的理念,正站在新的起点,阔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