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此时无声盼有声 重建听的希望 |
|
策划 杨力勇 栏目主持 赵 炜 杜海燕 执行记者 吴玉玺 王 平 今年的3月3日是第十一个全国“爱耳日”,活动的主题是“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曾有专家论证,如果“爱耳日”活动能够顺利实施,以7岁以下儿童为例,每年药物中毒性耳聋患者的数量至少可以减少1~2万。 无声的世界 小明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已经在无声的世界中生活了5年。因为听力严重丧失,医生建议为其植入人工耳蜗,这样他就逐渐可以回到有声的世界。但是,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阻碍他回到有声世界的一座大山,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拿不出一二十万元为他实施这一手术。 小明的父母说,医生告诉他们,小明的智商应该没有问题,凡是能用眼睛看到的东西,他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听力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小明的正常发育,“到现在,孩子还不能和别人用语言交流”。 像小明这样有听力障碍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2006年进行的河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有听力障碍的患者数量多达153.5万,其中重度残疾者就有27.22万人,他们基本上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希望在哪里 听力障碍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上学、就业、爱情和婚姻等各个方面,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也给其家人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虽然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对残疾人的关爱也越来越多,但是作为残疾人自己来讲,大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自卑心理。无数的患者都在渴望早日康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即便是医学技术有能力使他们康复,也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有条件通过治疗走向康复。因为对于很多重度听力障碍患者来说,植入人工耳蜗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几乎破灭了他们康复的希望。 “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是中央于2008年提出的策略。近年来,为满足广大贫困听力障碍儿童迫切的康复需求,中央财政投入4.12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听力障碍儿童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同时,我省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给更多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爱心如潮涌 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关爱下,助残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几年,我省的14300余名听力障碍患者受到资助,每年都有1500余名听力障碍患者接受免费的康复训练。 据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部长李颖桂介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我省残疾人联合会又将推出一系列的救助措施:至少45名贫困患儿将获赠人工耳蜗、1.2万元的手术费和1.4万元的康复训练费;282名贫困患儿将获赠两个助听器和1万元的康复训练费;至少1500名患儿将可享受免费康复训练。 在今年3月3日的“爱耳日”当天,河南首家三级耳鼻喉专科医院隆重开业,也推出了一些对贫困患儿的救助措施,为郑州市残联听力障碍康复训练中心捐赠5万元的生活用品,同时还将征集5名贫困患儿进行免费救助。 据了解,社会上的聋儿康复机构也出现了很多,全省104个聋儿康复机构在国家注册,11个辅具中心达到国家标准,一大批县级综合服务中心中有了康复训练、服务功能,城市社区基本实现了康复站全覆盖。 以预防为重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成人和儿童,人工耳蜗可帮助其获得或恢复听觉。据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张治成介绍,与助听器不同,人工耳蜗不是单纯地将声音放大,当内耳毛细胞损伤过重时,人工耳蜗可绕过内耳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 张治成介绍说,儿童具有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助听器及其他助听装置无效或听力改善有限;无手术禁忌症;具有改善听力的强烈愿望;有家庭的支持;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有完整的听力言语康复教育计划者,可以选择植入人工耳蜗。 据西门子助听器经销商、河南金声听力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周予介绍,5岁以下的患儿植入人工耳蜗效果最好,成人则效果不够理想。 “救治患儿很重要,预防发病更重要,每年为救治聋儿国家和社会都有大量的投入,如果大家更注重预防,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张治成说,遗传、病毒侵害、药物损害、早产、剖宫产、难产、各种中耳炎和长时间发热、休克等,都可能造成听力损伤,形成耳聋;希望群众能多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注重预防,享有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