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
|
抗贫血药 一、贫血的类型及治疗原则 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等,巨幼细胞贫血可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为输血或用糖皮质激素,恶性贫血需要注射维生素B12治疗。 二、常用药物 铁制剂——包括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等。 (一)用于缺铁性贫血,同时应注意合用促进铁吸收的物质(维生素C等),避免合用妨碍铁吸收的物质(茶叶、四环素、多钙多磷酸盐食物等)。食物中肉类的铁吸收最佳,蔬菜中铁吸收较差。一般食物中铁吸收率为10%,成人每天需补充铁1毫克。 (二)治疗过程中要做到足量、足够的疗程(治疗1~3个月,巩固2~3个月)。 抗凝血药 一、常用药物 肝素 主要应用:注射,可用于体内抗凝和体外抗凝(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不良反应及解救药: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解救。 双香豆素类 主要应用:口服,体内抗凝(防止血栓的形成与发展,也可作为心肌梗死辅助用药)。 不良反应及解救药:过量易引发出血,可以用维生素K解救。 枸橼酸钠 主要应用:体外抗凝(输血或血液化验)。 链激酶、尿激酶 主要应用:静脉注射,体内抗凝(急性脑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不良反应及解救药:出血,可以用氨基己酸解救。 二、抗凝血药用药注意事项 (一)在肝素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凝血时间,双香豆素使用过程中应查凝血酶原时间。 (二)有出血倾向、伴有凝血障碍的各种疾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胃肠溃疡、高血压也要禁用。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小剂量:抑制血栓素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应用剂量50~150毫克/次,每天1次。 促凝血药 一、分类及代表药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K 增强血小板功能药——酚磺乙胺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收缩血管药——卡巴克络等 凝血因子制剂——冻干人血因子Ⅶ等 二、常用药物 维生素K: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各种出血性疾患,如低凝血酶原性出血、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抗凝血药过量引起的出血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所致的出血。 卡巴克络:适用于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如肺出血、脑出血、痔疮出血及子宫出血等。 氨甲苯酸:适用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引起的出血,如肺、肝、前列腺等手术时的出血;妇科及产后的出血等。 酚磺乙胺:适用于手术前后的出血和渗血,及各种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如泌尿道、消化道、肺、眼底出血等。 三、止血药选用原则及用药注意 (一)药物只能作用于止血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因此针对性要强,并且要结合病因和药物的作用来选药,才能达到止血目的。 (二)维生素K对肝硬化时的低凝血酶原性出血无效。 (三)卡巴克络用量过大可使正常人产生精神紊乱,故有癫痫病史者和精神病患者慎用。 血浆代用品 右旋糖酐是葡萄糖的聚合物,由于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数目不同,可得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临床应用的有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7万)、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4万)和小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1万)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的主要应用 中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分子右旋糖酐:抑制血小板及抗血栓,用于血栓性疾病。 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防血栓、利尿,用于急性肾衰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