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临床荟萃
   第4版:悬壶百味
 
第4版:悬壶百味
 上一版  
初当队医
春 吟
惠人的大蒜
固守一种精神
为理想前行
1
11 1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初当队医
  □王苍松
    编者按:日历一页页翻过,时光一点点流逝,尽管已经迈进2010,许多记忆被岁月的车轮辗得面目全非,但回望过去,2008年那个火热的夏天似乎不曾远离,我们的心依旧被举国上下的狂热激昂着。难忘在激动人心的奥运赛场上,在出征奥运的中国健儿们中,除了运筹帷幄的教练员、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还有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忙碌身影:他们静静地站在赛场旁,一直用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注视着赛场,关注着赛场上每一位运动员。运动员渴了,马上递上饮料;饿了,立即送上食品、水果;累了,就地放松按摩;一旦有运动员受伤,他们立刻飞奔进赛场,快速地诊断、处理、包扎……他们没有丰厚的奖金,没有鲜花、掌声,闪烁的镁光灯也很少聚焦在他们身上,但他们却始终站在训练比赛的第一线,和队友们一样肩负着为祖国而战、为荣誉而战的使命。他们就是国家运动队的随队医生。他们的任务是为奥运健儿保驾护航,预防伤病,治疗伤病,让每位勇士都以最佳状态走向战场。他们任劳任怨,慈母般呵护着队员,守望着队员,用双手托起一位又一位世界冠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跟随一位国家运动队的随队医生,去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感受荣誉背后的荣誉。

    我叫王苍松,是中国国家女子垒球队的一名队医。有幸在北京奥运会上,和中国女垒的姑娘们一起为祖国拼搏,我感到无比光荣。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高中毕业后如愿考上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临床专业。大学毕业后,热爱运动的我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到河南省体育局体工大队医务所工作。这个工作既使我学有所用,又满足了我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在其他同学热衷于拥进大医院做临床大夫的时候,我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到体工大队医务所报到,激情满怀地开始了我的队医生活。
    我所在的河南省体工大队医务所,单位不大,人员不多,却肩负着河南省多个省级运动队多名队员的医疗保健任务。医务所里人才济济,集聚了老、中、青三代十多位治理运动损伤的好手。
    专业运动员日常训练非常艰苦,许多技术动作需要无数次地重复强化才能熟练掌握,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洒满了汗水和泪水。长期的超负荷训练,使得很多运动员伤痕累累,肌肉拉伤、扭伤、关节错位是常见的问题,颈、肩、腰、腿、腕、踝等部位慢性疼痛也是很棘手的运动损伤。这些伤病,迁延日久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一些著名运动员由于伤病,不得不放弃比赛,终止运动生涯,让人扼腕叹息。
    为了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良好,解除他们的痛苦,医务所的大夫们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配制中药内服外用,增加理疗设备,增添电针、拔罐、电疗等治疗手段。有的老大夫还结合传统医学优势,运用针灸埋线、小针刀等疗法为队员治疗。长期的实践积累,使医务所的大夫们各自练就了一手绝活,整个医务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思路,开拓了治疗运动损伤的新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在有较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作基础,初入此道的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向同行、前辈学习治疗运动损伤的各种疗法。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