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华 居民缺少慢病预防 和基本医疗素养 2009年12月18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3.43%,仅为城市居民(9.94%)的1/3。从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上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农村人口比例分别是9.52%、3.83%和13.37%,远低于城市的21.13%、10.45%和28.36%。 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从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上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45岁以下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45岁及以上年龄组;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高。 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慢性病预防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是我国居民最为缺乏的。农村居民的慢性病预防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仅为2.60%和4.40%,东中部地区农民的健康素养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农民。 要让农民了解怎么利用医疗资源 针对农民健康素养低于城市居民的现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认为,由于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所以针对农民的健康教育需要更加通俗易懂,要能针对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面临的问题。这是今后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毛群安表示,尽管不少居民了解健康知识,但懒得去做。这提示我们,除了提高居民基本知识和技能外,促进其行为转变更为重要。这要成为所有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点。 毛群安说,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特别低,和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紧密联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怎么看病,怎么吃药,怎样利用医疗资源。他表示,农民到城市看病最容易受骗,是因为他们基本医疗素养低,看到医疗广告就轻易相信,错把黑诊所当成救命稻草。 新医改对提高健康素养有要求 如何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是需要政府部门重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卫生部妇社司司长杨青表示,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相关探索,只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需要长期努力。 据悉,2007年,卫生部组织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了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2008年5月,由卫生部主办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健康知识竞赛活动。2009年4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毛群安表示,我国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开展健康传播活动,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综合干预。我国今后每3~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这种监测工作要制度化、经常化,并成为考核各地健康教育工作的硬指标。
相关链接 什么是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素养作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医疗卫生工作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与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综合健康指标一样,作为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省确定6个调查点,城市、农村点各3个,全国共192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15岁~69岁常住人口。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一日比一日红火了,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了根本性的飞跃。然而,在日子逐渐富足的同时,一些原本以城市为沃土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悄然入侵农村。饮食的不均衡,运动量的减少,不良情绪的侵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将“目光”盯紧了丰衣足食的农民兄弟。“攘外必先安内”,要想有力抵御汹汹来袭的“慢非病”,筑牢十亿农村人口的健康大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防患于未然。今后,本栏目将持续关注农民的健康素养问题。农民存在哪些健康误区?哪些健康理念亟需提高?如何更好地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欢迎您来稿,把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与我们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