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阳:做一个好医生 |
|
本报记者 李伟强 通讯员 邵德欣 高铭鑫 人物简介:张阳,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界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民主促进会市委委员,郑州市第十二届青联委员,郑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世界上没有一种服务像医学这样精致,这种服务只允许一次成功,不允许重复再来”,这是张阳最欣赏的一句话,也是她从医27年始终坚持的信仰。她用高超的医术,让生命的真谛在心灵深处流淌;她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患者的信赖,她用诚挚的爱心、无私的情怀,诠释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信念,她将满腔热情倾注于自己钟爱的事业。 一片丹心 钟情行医之道 《教你怎样成为自己的医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是张阳一次肿瘤患者科普教育的讲课题目,也是她除了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之外,做的一项心理治疗工作。 张阳说,从医27年,她一直坚守自己做医生的原则:好医生要有爱心、责任心。“没有爱,怎能感受患者的痛苦,没有责任心,怎能解决患者的疾苦。癌症一直是人类恐惧的疾病,当癌症走近的时候:倒霉,怎么是我?诅咒,命运作弄?疾病为家庭带来不幸?人生的希望就此破灭?对病情的怀疑,对治疗过程及效果不能掌握,难以被了解的情绪挣扎,人际关系的改变,死亡的威胁等等,这些心理上的折磨远比疾病本身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找张阳看病时更多的是在聊天,她亲切的笑容,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娓娓动听的语言,不时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宣泄,慢慢舒缓了患者紧张的心情。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听张医生讲病,不用药病就轻了几分。”患者常常如是说。 除了每周的两次大查房,只要张阳不外出一定坚持每天巡视病房。她用自己的激情影响着患者,她常对患者讲的话就是:“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如果你的精神垮掉了谁也帮不了你。”工作中张阳总是想办法让患者快乐面对每一天,讲抗癌明星的故事,讲家人的爱,讲人类要面对的许多灾难……当住院医师的时,她的床位总是不足,走廊里加满了她的患者。有时候大家并不理解:翻看病历没发现她比别人更高明的处方,她的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呢?其实她更多的是用爱来抚慰着患者、用心来缓解着病痛。 “肿瘤患者的治疗没有回头路,不当的治疗很可能使早期的患者变成晚期,使有可能治愈的患者失去生存的机会。我喜欢让患者参与治疗意见,与肿瘤作战,真正冲在前方的是患者自己而不是医生,医生只是提供武器的人,是否有能力打仗要看患者的身体。”治病救人选择对肿瘤杀伤最多、对人体损伤最小、患者花费最少的治疗方案是张阳的原则。 张阳认为,患者不但要活的长、更要活的好!因此她更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个患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晚期患者,在北京中科院肿瘤医院住院时听说张阳曾在那里进修过,医院对她的评价很高,于是该患者放弃在那里治疗跑来找她说:“我的孩子还小,你能让我活五年就行”。张阳说:“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吧”。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他竟然奇迹般的无病生存了七年,现在自己开车上下班。当他不久前从南阳打电话过来表示感谢时,张阳还是那句话,你要感谢自己,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 技术精湛 心系患者冷暖 自当上医生,张阳就有个习惯,早上7点半以前到医院,她认为早半个小时到可以做很多事。正因为如此,做为科主任她又多了个习惯,晚上七点半走。多年前,她晚上巡视病房,一个患食管癌的80岁老太太拉着她的手说:“谁家要是有你这样的媳妇就好了。”她的老伴不以为然说:“才不是呢,看她天天在医院不回家,真有这媳妇你愿意吗?”张阳常说她很感谢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爱人,他常久以来的支持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张阳经常对科室同事说,当医生就以为着奉献,医生是个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医生是个没有星期天、节假日的职业,如果贪图享受就不要当医生,也当不了好医生。张阳从没间断过学习,她不但学习专业知识更孜孜不倦地学习人文知识,能有机会听的课她都去听,还曾自费去听陈安之老师的成功学。阅读更是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她经常给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曾组织大家学习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并让科室的医护人员结合自己工作写出读后感。 “医院工作不能差不多,只有零缺陷。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没有来回,丢失的永远不能再回来。”以为尊重生命所以张阳更关注国内外肿瘤发展新动向,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的总结经验撰写医学论文,其中和河南省肿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有关TPA升白细胞和促分化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社科院一著名综合杂志上,受到美国肿瘤界的重视。近几年她所开展的胃癌晚期患者的双途径化疗、丁酸钠的促分化治疗、生物调节法和放疗同时进行的食管癌的治疗、腹腔灌注加热疗治疗肝转移腹腔转移、碘125粒子植入等治疗方法使许多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2008年开展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恶性肿瘤在河南处于领先地位,并顺利实施首例胰腺癌的氩氦刀冷冻治疗,为胰腺癌治疗寻求新的生存机会。工作在市级医院,张阳收治的许多患者都是晚期癌症患者,几乎是没钱没体质,但她从没放弃,总是想尽办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即便是不能治疗患者的疾病,依然可以帮助和安慰患者及家属。 张阳曾在南阳工作,在来郑州市三院不久后,一位南阳新野的老胃癌患者,被家人推着轮椅送来治病。看一家人那么远跑过来,她感到很意外。患者家属说:“南阳找不到你,听说你到郑州了,我们就来找你。”患者的信任让张阳感动。她说,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患者的不幸和痛苦是她工作的动力。她说,医生是终生的职业,是她的理想,她累并快乐着! 医德高尚 甘做铺路基石 “做一个医生的能力太有限了,只在医院看一部分患者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通过交流让更多的同仁掌握这些经验和成果,将有更多的患者受益,好医生要懂得分享。”张阳是河南省抗癌协会的理事,也是许多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她和省内的肿瘤专家一起关注河南省肿瘤的发生发展,组织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定期巡回演讲,培训基层医生,帮助驻马店和商丘等地建立肿瘤医院。尽管平时的工作很忙,有机会她还是愿意到机关、大学、社区讲防癌抗癌的科普知识,目的也是如此。“大医治未病”通过科普讲座,让更多的人不得病,少生病。虽然成不了“大医”,但会提升医生的价值。 张阳于2002年按技术人才引进调入三院的,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特有的亲和力、沟通能力,迅速被领导、同事和患者认可。2003年5月,她被医院任命为肿瘤内科主任,其新颖的管理理念,从团队建设、员工培训、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流程、主动找市场等方面一起抓,使其管理的科室迅速提升为医院重点科室。 为了使自己更好的工作,张阳2009年选择了在读医药管理学博士。国内名师的授课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她的视野更加宽广,思路的进一步拓展使她更加自信。“自己的人生需要管理,我们的患者需要管理,具备管理学知识可以解决好多问题”她说,“管理无处不在。” 张阳一直坚信,职业是要选择适合的。她说自己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是因为适合。工作她从来没有烦过,她一直为患者24小时开机。有位朋友去门诊找她,看到她很疲惫,说话都没劲,但一有患者进来她立马精神。朋友开玩笑说她:“你呀,就是为患者生的。”看到有的医生总不好好完成病历,医嘱迟迟出不来,她说自己当住院医时从来都把病历当艺术品,不但完成及时,而且内容详实整洁。 肿瘤是个慢性病,长期存活率是要靠金钱来维持的。尽管医保、新农合可以解决一部分,但长时间的支出总有透支的时候。张阳总会提醒家属及患者,治疗不能盲目花钱,一定要选择科学的治疗手段不能走弯路,钱花出去是收不回来的。 张阳曾经帮助过一个五岁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孩子因颈部、纵膈的病灶压迫,造成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小孩的母亲带了400元来医院求救。孩子属于复发,他的父亲认为治不好坚决不主张再看病。妈妈看不下去,打听到张阳便找来了,一个周期治疗后病灶全部消失,但后续治疗怎么办呢?张阳不忍心丢下不管,自己拿钱帮助买药,按门诊患者治疗,让其完成了后几个周期的治疗。让人高兴的是孩子的爸爸看治疗有效,也努力的打工挣钱给小孩治病。这孩子有漂亮又懂事,出院的时候张阳给他买了书包文具。这件事对张阳影响很深,肿瘤患者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她没有办法在钱上帮更多的人,为患者省钱,成了她在选择治疗时经常考虑的问题。 2008年,她得知中华慈善总会有一个香港慈善救助项目,可以捐助设备,减免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她亲自跑到广州找到该项目的负责人,争取到了这个项目落户在郑州市三院,因为她想帮助更多的人。目前,她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正在为肿瘤的诊疗路径规范化管理做新的探索,努力打造专科品牌,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使肿瘤治疗更合理、科学、规范,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