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所的变迁
“贾氏诊所”为历史作证
】【关闭 2019/9/3 10:58:27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贾喜来
    我是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贾家村的一位乡村医生,行医已经36年,回想起走过的路,感觉是苦尽甘来。
    马家乡贾家村位于安阳市西南40公里,四面浅山环绕,交通不便,有村民3万余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我,于1983年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决定放弃到市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一位乡村医生。
    20世纪80年代,我的父亲贾东海在贾家村当赤脚医生。当贾家村生产队的卫生室解散后,父亲就用家里的房子开了一间贾氏诊所,继续为乡亲治疗疾病。随后,我就跟随父亲用手推车到林州市横水镇一家制碗厂,买了200多个碗,用来分装各种中药材。当时,诊室里没有柜台,我们就用土坯、木板砌成墙,将几个长木板放在墙中间,然后将中药包分别放在木板上面,形成简易的柜台。这间诊所不足15平方米,墙面是石灰水刷的,地面是煤灰铺成的;父亲购买了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以及100多种中药、西药,这样,诊所就开业了。由于房子面积小,条件简陋,通风设施不好,每到夏季,我母亲就准备十几把荷叶扇,供患者使用;冬天,用煤火取暖。当时,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我的父亲就用中草药为患者治病;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就免费治疗;中草药用完了,我们就上山采挖。每天,附近村的患者很早就来到诊所门口候诊,有的患者要等到中午才能轮到看病。当时,我的母亲就在诊室旁边支起一口大锅做饭,让不能回家的患者免费吃饭。由于去县城的汽车一天只有一趟,我们需要在凌晨5点赶上这趟车去安阳市购买药品。有时,我会骑自行车到100里(1里=500米)外的县医药公司进药,来回需要一天时间。一年冬天,我骑自行车去购买药品,不料,自行车坏在路上了,天空中下着雪,道路湿滑难行,我只好推着自行车走,到第二天天亮才回到家。
    20世纪90年代,我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骑摩托车出诊、进货,感觉方便多了。我骑着摩托车行走在乡村之间,为村民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村民服务。由于服务周到、治病疗效好,我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这更坚定了我从医的信心。
    当时,为患者打针用的是玻璃注射器,输液用的是橡胶管,使用时用开水冲一下或者将其放在锅里煮30分钟,就可以正常使用。危重患者需要转院治疗时,我们只能用骡子车行驶几小时,才能到达上级医院就诊。由于交通不便,一些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失去生命。这些年,我因骑摩托车、自行车夜间出诊,腿部多次受伤,至今留下了腿痛后遗症。
    2000年,我筹措2万元,购买了一辆汽车,用来护送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随后,我又投资10万元,修建了贾氏诊所门诊楼,现代化的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已建成,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诊所内宽敞明亮,内部设置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中药炮制室等;增设了化验室、理疗室,安装了远程会诊系统;写处方、开药用上了电脑,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通过打电话,药品公司就配送药品到家;用电脑登记群众的健康信息、慢性病患者的信息,可进行综合管理。十几年来,贾氏诊所能够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因此,我成为当地群众的“免费120”。
    贾氏诊所扶贫济困,以山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中心开展诊疗服务,先后被评为安阳市龙安区先进村卫生所。我先后被评为“河南好人”“全省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全省十大基层好医生”“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以及荣获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贾家村卫生室)
编辑:李云


2014-2018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