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所的变迁
村民的获得感得到了提升
】【关闭 2019/9/3 10:56:58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董子辉
    时光绕指渐行,印证了岁月的风华,撰写了年轮的沧桑、繁荣与富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我,经历了村卫生所的艰苦岁月,见证了村卫生所的发展变化。
    81岁的父亲幼承庭训,精诚律己。当他风华正茂,医有所成时,国家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倡医生主动上门提供诊疗服务,免费为患者诊治疾病。于是,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黑夜白昼,只要患者有诊疗需求,父亲就迅速背起木制的简易保健箱赶到患者家中,用仁术医治,真诚善待每一位患者。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预防保健政策。“那时,村卫生所环境简陋,诊疗设备单一。卫生所是两间茅草屋,诊断桌是由土坯堆砌而成,桌子上面铺了一层牛皮纸。我积极地为村民诊治疾病。”我的父亲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时,眼中总是湿润的。当时,为了让群众少生病、少花钱,我的父亲时常煎药,免费让村民服用。当时,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我的父亲在诊病之余,时常背着药篓在田野、山沟等处采药,甚至把方圆几百里中草药的叶子、草根都尝试一遍。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的父亲已是乡亲们爱戴的中医主治医师,在乡卫生院工作。那时,我整天像“跟屁虫”似的围在爷爷身边,爷爷每天都在村卫生所为村民治病。在爷爷为村民看病的诊断桌上,镌刻着祖训家规:“医者,一生服务于百姓,勤善为民,不图功利,吃亏是福,能忍自安。”当时,顽皮的我经常被在卫生所工作的一位叔叔抱起来,放在一张由砖头垒起的诊断床上。他从铁锅里拿出一支蒸煮过的玻璃注射器,在我面前摇晃着说:“小家伙,以后不听我的话,我就往你的屁股上扎针。”
    光阴似箭。转眼间,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在生我养我的村庄,我传承了祖辈的期望,以仁术为父老乡亲治病,以医术造福于村民。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引用王安石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世人表达了中国求变求新的与时俱进精神。我认为,乡村医生更应具备这种精神。
    随着祖国的快速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医疗工作在服务于民的道路上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其间,国家实施了多项惠民、扶持基层医疗工作的政策,比如新农合政策,让百姓病有所治;实施“三级诊疗”制度,让百姓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在飞速发展。
    如今,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六室分开的标准化村卫生室里为患者诊治疾病;若遇到患有疑难疾病的患者,我便打开电脑,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免费会诊,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诊疗服务,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省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利用闲暇时间,我运用便携式健康一体机为群众体检,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健全与完善,为乡村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提供了保障。同时,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充分落实,乡村医生的诊疗技术持续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于是,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作者供职于宝丰县周庄镇余西村卫生所)
编辑:李云


2014-2018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