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所的变迁
我很幸运成为乡村医生
】【关闭 2019/9/3 10:51:59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梁文权
    1998年,我从原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子承母业,成为村卫生所里的一位医生。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基层医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听从了母亲的话。
    怎能忘,母亲(是一位“赤脚医生”)风里来雨里去,频繁出诊,曾经为十里八村的群众诊治疾病,为数百名产妇接生。母亲治病效果好、服务态度好,很多村民对她赞不绝口。那时的母亲,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神圣,所以我很崇拜我的母亲。
    当年我还小。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差、环境简陋,卫生所里只有十几种中草药和不多的西药,以及进行简单包扎的敷料和胶布。深夜,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患者治疗疾病。母亲作为卫生员,肩负着全村的卫生防疫工作,从没有一句怨言。她每天给患者发药,看着他们服下药后,才放心离开。当时,卫生管理部门为了控制传染病,号召基层医生开展消除苍蝇、蚊子、老鼠、蟑螂、臭虫的活动。比如对井里的水、坑里的水消毒,虽然方法原始,但是很管用。如今,我们能够远离疟疾等传染病,应该和老一辈基层医生的辛勤付出有很大关系。当然,我母亲在工作中也付出了“代价”:她患了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做过右膝关节置换术。但是,她不在乎,工作起来仍然很投入。
    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当时,村卫生所共有3位医生。我跟着母亲为群众检查身体、诊治疾病,还协助她为产妇接生。我由于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且眼明手快,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行医之路的艰难困苦,你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每一次化险为夷,每一次惊魂未定,都令我记忆犹新:暴风雨中的我,浑身湿透,又狠狠地摔了一跤;深夜出诊,被狗追着跑。多少年来,我依然用“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为村民诊治疾病。可是,一遇到患疑难疾病的患者,就无计可施,只好立即求助上级医院的专家。
    时代在变迁。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政策的逐步落实,村卫生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后,卫生管理部门开始拨付一定的款项,还配发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档案柜等。这标志着国家对承担着三级卫生网网底的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支持力度。
    2013年,卫生管理部门为我村卫生所划拨了5万元建设经费。随后,我向上级部门申报以及经过多方筹措,建起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室内设有诊疗室、档案室、检查室等,并配有一些办公用品。同时,我努力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与诊疗技术,在诊治疾病方面有新的方法与体验。
    今后,我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条件,努力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及时的诊疗服务,决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作者供职于长垣县苗寨镇梁寨村卫生室)
编辑:李云


2014-2018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