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干中医这些年
业精需从磨砺来
】【关闭 2019/9/3 10:48:24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刘静宇
    1985年,我毕业于河南省中医本科学徒班,师从家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刘学勤。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在墙壁斑驳、桌椅摇晃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在群众中的认同度比较高。当时,我每天坐诊、开处方以及为群众讲解中医科普知识。日复一日,看着自己开出的一张张方剂为患者解除了病痛,心中除了欣喜之外,也日益感到身为医者的责任。那时,我积累了大量临床诊疗经验与病理资料,加之家父悉心指导,养成了对常见病、多发病审证求因的习惯。久而久之,我开始洞察细微,辨证娴熟,临床施方用药有特色,能重能轻,敢寒敢热,每每应证而起,这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在多年的中医生涯中,我总结出“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的诊病思想。
    改革开放后,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变了中医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惯,中医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曾在群众医疗保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中医处于被弱化的尴尬局面。
    残酷的现实让我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已经不能独立而行,要抛开中医传统的门户之见,取各家之长,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按照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巧妙地运用“理、法、方、药”。在中医药“低迷”期,我经过多方潜心研习,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高热、糖尿病等危重急症的诊治方面,形成了既重视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又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风格。
    20世纪90年代初,我随家父侍诊3年,深深体会到既要重视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又要勇于创新,达到继承和创新共进;要“精经典,多临床,善总结”,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以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辨证为指导原则,临证详细观察,专心诊脉,一神一态,一证一候,细心诊治,抓准一个症状,重点突破,且理法方药要精炼,方能疗效卓著。比如我在肝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方法降酶就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治疗肝病的经验,我总结出治疗各类肝病的10种降酶方法,并灵活辨证,每用每验,疗效显著。
    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逐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这一系列政策出台,振奋着中医药从业者的自信心。
    如今,健康中国战略已经实施。国家通过推行一系列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举措,使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医医院仍是国民健康保障中的重要力量。
    借助科技的高速发展,对中药的研究和探索更加深入微观层面,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将不断被发现。现有中医文献记载的十几万个方剂将作为中药研发的基础,《中医药法》已经为经典名方的新药注册打开了绿色通道,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中成药造福百姓。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病、慢性病、健康养老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不良情绪、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多种疾病患病率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中医药“治未病”和“治已病”以及保健养生经方验方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先后将自己近30年的临床经验进行汇总,发表了50篇学术论文,主编了9部专著,合计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其中,巨著《本草纲目通释》和《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的出版发行,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专科专病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振兴中医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我深感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一起借助中医药发展的东风,为中医学和患者的健康付出更多努力。
    (作者为开封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本文由本报记者李季整理)
编辑:李云


2014-2018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