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甘愿献身中医
【大 中 小】【关闭】 2019/9/3 9:37:50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陈海松
30年前,我读高中时, 在一节课上,老师让学生报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不假思索地说:“当医生。”命运就是那么神奇,结果一语成真。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时,我报了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家乡,在栾川县中医院当了一名医生,而且是中医。
中医的整体观念
回想起自己的从医生涯,从虚实、寒热到舌苔、脉象,从经络穴位到汤头歌诀,再到接诊患者时的理法方药,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随后,我从挽救一些生命垂危患者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当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有一年初夏,天气炎热,一个十二三岁小女孩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就诊。她体形瘦弱,面色萎黄。家长代诉:半年来,其不思饮食,乏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且易感外邪寒热,在当地医院进行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经过详细查体、问诊、诊脉观舌等,我发现其还有便秘症状,且长达三四年,平均一周才有一两次大便,也未进行治疗。结合病史和“望、闻、问、切”,我判断其是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导致耗伤津液,大肠失润;脾胃虚弱,出现气血俱虚之证。我先为其运用一些缓泻药物,后用补气、养血、健脾的方剂。3周后,患者大便正常,饮食、症状有所改善,精神状态有了好转,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我叮嘱其注意饮食,多饮水,多活动。半年后,我随访时,患儿的疾病未复发,家人甚是欢喜。由此可见,便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因为人是一个整体,通过脏腑把各种生理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点面结合,结构合理,阴阳平衡。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点影响面,面又影响整体,这就是中医注重整体观念的奥妙之处。
中医临证 辨证施治是关键
在我们这儿,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比较高,患了头疼脑热,都会主动要求服一些中药。若有患者来就诊,我随时进行“望、闻、问、切”,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几天后,患者来复诊时,时常微笑着说:“陈医生,我的病被你治好了,你治病效果真好!”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找我看病的患者逐渐多了起来。
每一位患者的顺利康复,都坚定了我从事中医的信心,促使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结合这些年的临证经验与验案,我总结出“药不在多而在精,经方治病疗效确切”等临证体会。我认为,中医在临证时,辨证施治非常关键。
在一个秋天,一位已婚女士来就诊。主诉:近几个月来,经常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并伴有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她已经在多家医院就诊,医生以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她曾做多项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无明显冠心病及心肌病变的危险因素;心电图显示:有明显心肌缺血改变。患者的症状比较符合冠心病的症状。可是,患者服用西药后,效果不佳。于是,患者做进一步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重度贫血。患者饮食正常,亦无患明显出血性及消耗性疾病,这就排除了血液病的嫌疑。怎么会重度贫血呢?我再次详细查体及问诊,诊脉观舌,发现患者面色晄白无华,口唇及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虚细缓,有气血亏虚之证。我再次问诊,得知患者的月经周期长期不正常,经期长、经量大且颜色暗红。我找到病因了,可能是长期周期性失血,损耗人体气血阴阳,导致气血虚弱,从而出现上述气血亏虚证候。我先以活血、疏肝之方进行治疗,再以补气、养血之疗法调理其气血亏虚之证,又嘱咐其加强营养,调整情绪。两个月后,患者的症状消失。我嘱咐患者照此疗法继续治疗两个月,患者基本康复。
详细查体和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辨证论治,从辨到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因果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神奇。
中医药的发展环境良好
目前,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比较高,信任中医,喜欢运用中医疗法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我为了适应新形势,以“济民除病,未病先防”为宗旨,推出以保健养身、食疗为主的经方验方;开展中药外治疗法,以突出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这些年,我精研中医典籍,遵照古训,博采众长,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随后,我顺利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于是,我心中窃喜,想着自己可以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创新中医基本理论,中药方剂改良提纯,中医治疗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中医人提供了施展手脚的有利环境。
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确立了法律依据,增强了中医药从业者的自信心。随后,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医药法》的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
勇担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任
“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为维护健康、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是所有中医药人的伟大梦想,这就是中医梦,也是中医药人的中国梦。”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说的一番话。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经提出“没有中医药的振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不完整的”。作为当代中医的践行者,我认为,中医人要勇于担负起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任。
从步入中医行业那天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生老病死虽然是自然规律,但是每每看到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们,我就会想到“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中医的信心。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学医之人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步踏入,就要终身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我选择中医,我愿倾尽一生,继续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理论,创新思路,进而为群众提供更及时、更便捷的诊疗服务。
(作者为栾川县中医院医生,本文由刘永胜、尤占松整理)
编辑: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