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生所的变迁
农村医疗条件越来越好
】【关闭 2019/9/3 9:35:59 | 来源:医药卫生报 |
    近日,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东村的乡村医生李作强忙着给患者诊治疾病。在卫生室药品柜的上方,摆放着民权县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首届医师节百佳医生”荣誉证书和奖杯,以及其他荣誉证书。
    “那天,有几百人参加会议。我拿着荣誉证书和奖杯站在领奖台上,许多记者为我拍照。当时,我很紧张。毕竟这么大的场面,我是头一回见到。”李作强微笑着说,“我上小学时,村里没有医生。一天夜里,我的邻居突发心脏病,痛苦得来回翻转。几位村民把他抬到王桥镇卫生院治疗,结果没能保住性命。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当一位医生。”说起从医初衷,李作强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2岁的李作强,2000年从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便把从医梦定格在自己的村庄,把卫生室设立在自家的老房子里,诊疗设备是“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就这样,他每天在这里为群众看病、打针,全家人也在这里生活,空间显得比较拥挤。为了方便患者就诊,李作强冬天用煤炉取暖,夏天用电风扇降温,诊疗条件简陋,工作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他也不在乎,诊治疾病时仍然很投入。
    “作强哥,俺爹生病了,一直胡言乱语,你赶紧来看看吧!”200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熟睡的李作强,原来是村西头的张老先生患病了,且体温较高。李作强迅速起床,背起急救箱就往张老先生家里跑。测量体温、听心跳、测量血压等,李作强仔细地检查了一番,在确定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其服了一些退热药。等到张老先生的病情稳定后,他才放心离开。
    “无论严寒酷暑还是下雨下雪,只要村民有治病需求,他总是随叫随到。他一夜出诊两三次是常有的事儿。”李作强的爱人申振英说。
    2002年,民权县王桥镇进行旧城改造,李作强在自家对面盖了两层门面房,将卫生室搬到了新房子里。2004年,李作强按照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对卫生室进行了4室分离,将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诊断室相对独立出来;购买了氧气机、雾化器、心电图机等诊疗设备。“那时候,尽管经济上不宽裕,但是为了出诊方便,我鼓足勇气买了一辆电动车。”李作强腼腆地笑着说。
    2009年,民权县卫生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扶持基层医疗卫生的政策,给李作强的卫生室配备了资料柜、电视、电脑、诊断床等,卫生室在原来四室分开的基础上,增添了健康教育室、免疫规划室。2012年,全县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升级,李作强出资5万元作为改造经费,对卫生室进行全面装修,包括更换门窗、购置打印机、粉刷墙面、安装空调等,卫生室焕然一新。2016年,民权县开始实施健康扶贫政策,民权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健康扶贫政策要求,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比如扶持村卫生室。当年,相关管理部门就给李作强的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药品阴凉柜等。
    如今,按照《河南省村卫生所(室)基本标准》要求,李作强的卫生室实行了六室分开,诊断床、观察床、紫外线灯、氧气袋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这不仅为他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诊疗服务提供了保障,还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诊疗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民权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远程会诊系统,推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同时,该县积极优化医疗服务结构,开通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设立爱心门诊、爱心病房;实行“先看病、后结算,住院无押金”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我目睹了全县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群众健康指数的提升。现在人人医疗有保障,特别是政府针对贫困家庭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政策,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谈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李作强感慨万分。
 (本文由赵忠民、孙琰整理)
编辑:李云


2014-2018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