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医疗信息化建设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冯金灿
2019年5月17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率先完成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智慧医疗健康实验网络,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远程B超检查、远程会诊、远程移动急救、远程手术指导等。
2018年6月26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借助“互联网+健康”技术,上线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完成该院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中线上医院的表述。
截至目前,河南卫生云项目已经覆盖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全国第一例两级云平台的落地案例。
以上这些,仅仅是河南医疗信息化的缩影。河南作为数字化医疗的先行者,经过10年磨砺,从电子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原医疗信息化在打好基础、抓好应用和形成亮点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打基础
建好河南卫生云“1+18”IT架构
曾顺卿是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冯庄村的一名退休村医,今年65岁,从医30多年,经历了河南医疗卫生行业从白纸黑字记录病历到电子化处方再到智能化医疗的全过程。
“之前我们的处方和病历都是白纸黑字,后来我们有了电脑,可以通过电脑开处方和保存病历了,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和上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了。”昨日,曾顺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都是河南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结果。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面临着为上亿中原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严峻压力。
特别是面对服务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挑战,自2009年开始,河南开创了以医疗卫生云平台实现全省医疗互联互通的医疗数字化发展之路,在提升群众就医体验、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监管与决策水平的同时,也为全国医疗信息化纵深推进提供了示范性的建设模板。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永峰介绍,河南采取“1+18”模式,即一个省级云中心和18个市级云节点,构成上至省级、涵盖市级、下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云,覆盖了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奠定了支撑中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架构。
基于这一架构,省卫生健康委为全省65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统一标准开发了业务应用软件,覆盖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医疗保障、综合管理、城乡居民健康管理等多项服务,使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使基层医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为城乡居民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并与电子病历信息互通共享。这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在区域内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全省范围内和跨省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化和盖楼一样,IT(信息技术)框架是基础。河南卫生云架构,为河南提供了能支撑起整个医疗数字化大厦的框架基础,同时也完成了全省医疗信息化的承重任务。”王永峰说。
抓应用
医疗信息化化解“最痛的伤”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最痛的伤”。
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如何帮助病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打好“地基”的河南,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出了远程医疗的新路子。
从去年开始,在离郑州数百公里的光山县人民医院,病人只要需要,通过手机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一点,不仅家庭医生和当地医院的医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甚至远在郑州的省级医院专家还能通过视频为其提供服务。
据光山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出智能分级诊疗平台,与家庭医生签约,改善医疗服务;推出远程诊疗服务,让医疗专家可以随时为病人服务;完善村民健康档案,定期提醒村民做健康体检。
“不只是光山县,遍布全省各地的智能诊疗平台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王永峰说,河南之所以能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智能诊疗系统,除了以河南卫生云“1+18”IT架构作为地基外,在此基础上的河南医疗数字化大厦继续搭建——不断承载和升级智慧医疗软件应用对接更多的卫生行政部门,打通不同级别医疗资源,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支撑全民大健康数据建设与应用,满足全省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不仅如此,河南还利用国家远程医疗中心落户的契机,对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整合贯通。目前,河南已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网络和开放共享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涵盖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学科研开发、数据资源共享、健康管理等,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覆盖面最广、功能最健全的全国示范性远程医疗基地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基地。
成绩虽然显著,但奋斗仍在继续。今年,河南将坚持全省一盘棋,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的协同作用,努力实现远程医疗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覆盖到村;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加快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三级医院电子病历信息化诊疗服务环节全覆盖。
破难点
为监管及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长期以来,多次办卡、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等问题广受诟病,但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很好的监测和管理。
现在,数字化系统为监管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一位病人因某种疾病在医院做过核磁检查,不久,这位病人去另一家医院复查疾病,如果医生要求病人重新做同类核磁检查,系统会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医生这位病人在什么时间、在哪家医院做过类似检查。如果医生坚持开检查单据,系统会留下重点监管的标记,提示监管机构重点审核相关检查单据的合理性。”王永峰说。
河南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全省基层业务的分区域分级监管,能够对各监管数据进行独立分析和预警,为医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我们还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实现了一门受理、一网通办。省卫生健康委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每年办理各种业务4.5万余件,由于有了信息化的助力,基本实现了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省卫生健康委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郭维群说。
同时,河南还利用信息化技术部署覆盖全省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所有开出的处方,系统可通过庞大的药物数据库完成药物冲突、禁忌或配对的在线审核。
“以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是墙上贴一张表,什么药用盐水配,什么药用糖水配,都需要查表。基层医生和药师的药学素养参差不齐,很多人既要发药还要审核,病人用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王永峰说,在信息化技术的助力下,只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系统,系统会自动进行处方审查,及时提示。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用药事故,还能结合药库管理防止假药流入系统,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有亮点
信息化助力解决看病难
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精细化内涵管理的必要手段,能为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5月17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布在全国率先完成5G智慧卫生健康实验网络,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远程B超检查、远程会诊、远程移动急救、远程手术指导等,方便病人。
“可以说,5G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院诊疗效率、优化医院服务及对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医疗扶贫等工作都有着重要作用。”刘章锁说,“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说,5G技术为我们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机遇。”
据王永峰介绍,除了在5G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外,近年来河南医疗信息化在打好基础、抓好应用的基础上,还努力形成亮点——抓好数字化医院建设,走出了特色之路。
2016年,郑州儿童医院东区医院在开诊两周年之际,收到信息化建设最高等级——“四级甲等”的硕果。
“医院大不大、强不强,全靠信息化。”郑州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直言,郑州儿童医院“三区四院”(东区医院、东三街医院、康复医院、西区医院)的大框架拉开后,为了实现4个分院接口统一、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2014年,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郑州儿童医院启动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多院区70余个子系统信息共享,大大改变了医院的工作模式。
在来郑州儿童医院之前,市民赵女士已经通过郑州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为孩子预约挂号。患儿的就诊卡就是其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就诊卡可以查到患儿在郑州儿童医院不同院区、不同时间的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用药信息。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这对需要长期跟踪比对的特殊患儿来说至关重要。
在管理层运营决策系统的支持下,周崇臣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洞察全院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运营决策系统的投入使用,也让行政、临床科室管理者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省内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河南省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当仁不让。2018年6月26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实体医院之外,借助“互联网+健康”技术,正式上线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
“在符合医疗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病人可以通过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在家中享受高清视频问诊、续药服务,而且药品可自动配送到病人手中,实现看病不出门。”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顾建钦说。
而这,仅仅是河南医疗信息化的缩影。下一步,河南将持续发力,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建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系统,以行之有效的管理医疗信息,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高效发展,助力健康中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