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篇
◆公共卫生服务篇
◆慢病管理篇
◆绩效管理篇
◆村卫生室篇

 
本报记者 王平 实习记者 贾佳丽
卫十一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汝州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农合医疗保障最大化路子,创新思路,强化管理,学会“四种方法”,达到“三个确保”。使新农合各项工作达到新的高度,切实让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惠。
 
 
确保参合群众真正受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能否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是否真正取信于民。”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说,为农民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新农合政策的支持下,汝州试点“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早已不是新闻,而全面铺开这一模式的重大举措也已成现实。2012年12月29日,这一全新的诊疗服务模式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点启动,2013年3月1日在汝州市所有公立医院和20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


 
       今年的2月15日,是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8天的患者李先生出院的日子。花费住院费用9万多元的他,经新农合报销,只缴纳了2500多元的个人应支付费用就出院了。用李老先生自己的话说,如果先付钱的话,我真的无能为力,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轻松治疗完全得益于汝州市卫生局推行的“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这一措施,方便了老百姓,温暖了患者心。
       针对汝州市结核病防治的实际情况,我们多次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决定从2013年7月1日起,在汝州市实行结核病免费治疗,免费治疗的范围为III型肺结核病和IV型肺结核病,并制定了A、B路径,每月5日,市结核病防治所提供上一个月确认并治疗结束的肺结核患者数及有关资料,当月10日以前所有费用全额拨付给市结核病防治所。为切实减轻患者负担,自2013年7月1日起,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一般诊疗费全免费,这样每年可免除患者费用1300多万元,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

确保新农合监管工作有新突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更是德政工程。卫十一项目实施伊始,汝州市卫生局项目办先行先试,一系列措施使监管工作迅速收到成效。
      首先是实施管办分离,创新运行模式。2006年,该市率先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在各乡镇设立了新农合工作站,并在全市范围内为其公开招录监管人员46名,确定为副科级事业财政全供单位,为新农合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是做到收支分离,建立长效机制。汝州市新农合办公室副主任陈红卫介绍,新农合资金,市财政设立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运行办法是:市财政管钱不用钱,新农合用钱不见钱,医疗机构见钱兑付钱。达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基金安全运转的目的,高效、高质量的服务让群众满意。
再次是监督关口前移,强化管理力度。在新农合监管上,该市充分发挥新农合信息网络及驻乡新农合工作站优势,将监督关口前移,变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监督,具体办法有:一是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设专人,按照在院病人实时传输要求,实行网上监督;二是各驻乡新农合工作站对卫生院在院病人实行日查房制度;三是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监督科对市级医疗机构实行日常不定时巡回监督。事实证明,此做法可将大量的违规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补偿报销前,既维护了参合者的权益,又防止了新农合资金的流失,同时也减少了医疗机构的损失。

 
确保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
 
       自2009年开始,以实施卫十一项目为契机,汝州市卫生局围绕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转,促进医疗保障最大化,做了诸多努力:一是优化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确保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二是探索了新农合综合支付制度改革,参合住院病人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完善了综合监管机制,确保了基金的安全运转。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汝州市新农合工作也取得了取得了喜人成果。五年来,汝州市未发生一起新农合经济犯罪案件,未出现一次新农合基金透支现象。
       7月5日,记者在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的带领下,前往该市比较僻远的镇卫生院采访,80岁的刘大爷正在打点滴。“心脏病、肺气肿、关节炎,一身是病。多亏好政策让我看得起病!”老人笑着说,从前生活很贫困,吃不好穿不好,更舍不得花钱看病,落下了一身病根。
       老人说,年轻能干活时,他看不起病,老了干不动活了,他却看得起病。他看得起病,乡镇卫生院盖得起楼,都归功于政府的好政策。“每人每年60元的参合费,就能全年看病都报销,这天大的好事儿,哪里找去?”,这时候老人的儿媳,拿出了这几年刘大爷的住院报销单,说:“由于有了新农合政策,有病能报销,俺爹这几年每年都能去治疗,报销比例也不断提高,特别在卫生院报销比例已达到90%,花1000元的病,自己只用拿二百元左右,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汝州市新农合办公室副主任陈红卫向记者介绍了经验,近年年来,汝州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1%。参合率由2010年的96.1%上升到2013年的99.6%,基本实现全覆盖;乡级医疗机构院实际补偿比由2011年的65.64%提高至2013年的70.15%;县(市)级医疗机构实际补偿比由2011年的45.93提高至2013年的54.09%,参合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明显提高;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参合农民最满意医疗机构评选活动》数据显示:参合农民满意度达92.6%,实现了参合农民因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和新农合补偿,实现了“小病不出乡”的管理目标。
         不仅如此,卫十一项目实施以来,为保障新农合制度的平稳运行,汝州市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在岗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项目在整合基层卫生服务、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弱势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加强农村居民健康促进等改善民生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全省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平 实习记者 贾佳丽
 
       让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变革。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四大体系。2009年国家医改全面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确定,各级政府将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已成定局,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已成当务之急。恰逢此时,汝州市实施了卫十一创新项目基线调查和面临卫生问题分析,借助卫十一项目的技术支持,设计并实施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购买模式,主要框架即“政府购买、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
亮点一:政府购买 免费提供

河南省在2008年就被列为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试点省,2009年以来,借助项目资金,在全省5个县市开展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的做法是:地方政府以战略购买者的身份投入并组织符合准入条件的服务机构和个人参与,明确双方职责任务,以“契约方式”提供服务。
       作为项目试点县之一,汝州市按照省项目办提出的改革思路,结合自身基本实际,选择制订了“高血压社区管理”“孕产妇保健服务”两个服务包,开展服务购买试点,高血压服务包选择了两个乡、九个村,覆盖人口20637,孕产妇保健服务包选择了两个乡,覆盖人口125000,在一年的试点运行中,经过5次培训、2次督导、2次绩效评价,按照合同内容,狠抓绩效管理,实施差别支付,充分调动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至2010年11月,共建档管理高血压患者2084人,管理率达到90%,血压控制率达到74.42%。建档管理孕产妇1080人,管理率62%,产后访视率98%。取得了满意效果。
       经过1年试点,3年推广实践和不断的改进,汝州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的公共卫生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各项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形成方便、有效、科学、可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新机制,并已在全省推广使用。
亮点二:明码标价 绩效挂钩
       从2011年开始,汝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全面实施,覆盖了全市465个村。该市推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模式,每项服务都标明基本费用标准,补助经费按绩效支付。根据实际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重要依据。
       同时,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有关要求扣减相应的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提供服务的资格。
       由于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及严格的绩效评价制度执行,汝州市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过去部分贫穷、落后、边远山村得不到均等化服务的现象被彻底改变,无论城镇居民和边远山区的居民都得到了同质的服务,初步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激发了各乡创新工作的热情,各乡卫生院都强化了绩效意识,分别对内部人员和村医实行了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从2010年居民建档率不足15%提高到目前92.82%,电子化档案率99.97%,档案合格率98.60%,抽查的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占74.85%;居民建档知晓率达到9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协管质量明显提高。

亮点三:乡村一体 服务提升
       为使所有居民都能就近获得及时、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确县、乡、村服务机构的功能和职责,避免无序竞争。汝州市卫生局项目办实施方案界定了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服务流程,使各级承担的任务清晰、合理、规范。县级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乡村两级负责提供具体的服务。以乡级总承包的服务模式,乡村两级形成了新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乡级与市级签订服务合同,对市级负责;村级与乡级签定服务合同,对乡级负责;乡级对村级进行指导、督导和评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村为基础,以乡为支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基层人员的报酬得到了保证,工作积极性得到激活。
       观念变,天地宽。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由坐等病人转变为深入乡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及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做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强化了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进一步完善监管评价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和继续探索更加简便易行的绩效评价方法。调整考核评价策略,促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对控制疾病、保障健康的实效。”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指出,下一步,汝州市卫生局将更加务实重干,在河南省医改的总体框架下,锐意进取、坚持不懈,向新的高度攀登,给汝州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 王平 实习记者 贾佳丽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正在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死亡率占到总死亡率的85%,已成为国家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汝州市登记的高血压患者达78524例、糖尿病患者2073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760万例。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地区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致死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为此,汝州市2009年在卫十一项目的支持下,首先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在该市临汝镇选取四个试点村开展高血压精细化管理工作。通过乡村联动,卫生院统一为每一位患者确定诊断、病情评估分级,制订NAH个性化治疗方案,建立电子档案,进行电话随访;卫生所建立纸质档案,对患者进行面对面服务,基本药物及服务免费提供,实行网络化管理。
       通过综合干预与规范化管理,临汝镇四个试点村建档高血压人数793人,管理高血压病人793人,其中一级651人,二级138人,三级4人。建档率100%,高血压病的知晓率达到90%,治疗率为90%,控制率为80%,试点村经验得到肯定。
精细化,服务赢赞誉
       7月3日,记者在汝州市临汝镇卫生院门口遇见了赫寨村村民李某,李某的婆婆长期患有高血压,她每隔半个月就要帮婆婆到卫生院免费领药。“家里条件不好,婆婆以前都不吃药,也不舍得,病情时好时坏,后来政府免费发药,她就按医生要求吃药,他们还定期上门检查,现在病情稳定住了,多亏了这些好政策。”
责任医生程向伟介绍说,高血压病因复杂,病情因人因时而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众多,结合自身病情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临汝镇专门组织高血压防治医护成员深入基层,对一些血压控制效果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健康干预。同时,在项目办的支持下,免费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药物由卫生院集中管理,乡医具体实施,定期发放到每一位患者手中。
     “我们每个人一个月至少要进村四次,给村民们量血压,督促他们吃药。”对于普通的高血压患者,程向伟都会认真向他们讲明药物用法、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对于年龄偏大或者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史、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他会委托村医给他们分好每天每次需要用的药物,叮嘱他们服用。还有一些文化水平低的老年患者,乡村医生在发放降压药物时,一是在其药袋上标注图形如星星(早上)、太阳(中午)、月亮(晚上),区别早、中、晚的服药时间;二是准备不同颜色的空胶囊,把药物分好装入不同颜色的胶囊分别标示早中晚服药顺序。
这样一来,免费的、“一对一”、私人医生式健康管理服务,明显改善了医患关系,回归了卫生院及集体村卫生所的公益性,树立了公立医院的良好形象,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模块化,拓展大思路
       在开展高血压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同时,汝州市项目办积极探索,结合自身实际,引进了NAH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乡村卫生机构门诊处方集为切入点,引导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员在门诊诊疗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进而降低广大群众门诊就医负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新农合基金风险,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按照项目定位和目标要求,汝州市2013年度以乡村医疗机构有效协作为基础,开展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结核病)的医疗协作和综合防治的新模式,制订慢病门诊处方集,规范诊疗行为,整合新农合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对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从查出、随访、管理、就诊补助等方面采取统一管理,提高就诊率、服务率、控制率。同时,加强督导、分析、评价,总结工作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此工作已在该市多个乡镇有序推进。
       通过实施慢性病管理,汝州市卫生局组织对全市98%的高血压患者和100%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管理档案,并定期随访和体检,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等服务。使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由项目实施前的基本空白分别提升至88%、75%,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0%、85%。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率分别由原来的60%、58%提高到90%、81%;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由70.3%提高到86%,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由50%提高到72.3%。通过对全市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促进了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明显效果。
       汝州市卫生局局局长徐洪波告诉记者,接下来,汝州市卫生系统会更加积极地落实国家医改政策,致力于卫生惠民工程,大力做好慢性病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加配送药物品种,提高药品档次,吸引原先不想服药的人服药;进一步推广卫十一项目试点经验,完善乡镇卫生院Ⅱ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防治专科医生管理、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开展卫生院管理等级评定,落实重性精神疾病双向转诊等工作。












 
 
本报记者 李志刚 王平 实习记者 贾佳丽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近年来,汝州市脚踏实地,深化医改,实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绩效管理制度,一步一个脚印。汝州市卫生局徐洪波局长欣慰地告诉记者,国家卫十一项目落地汝州生根开花。汝州市自实施绩效管理后,新农合参合率达99.2%,全市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扭转了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减少了药品购销中间环节,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全市公立医院360天天天可看病,看病不用排长队,全市卫生工作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为百姓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
       7月5日,记者来到美丽的“汝瓷之乡”——汝州市。不时掠过眼前的一景一物,医院高楼而立,路旁绿茵临风起舞,摇曳多姿。而当记者走进汝州市卫生局,耳闻目睹该市基层卫生绩效管理“三合一(内部评价、外部专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模式产生的“整体效应”后,更是领略到卫生事业大发展舞台上迎风起舞的独特风采。
绩效管理:困惑破局
 
       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告诉记者,过去,实施绩效管理尽管成效显著,但在管理经验、运行模式、约束机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难以从根本上破局。比如基层卫生机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硬实力得到了加强,但是软实力太软,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对质量和效率的关注度不够,说得多,做得少,难考核,无结果;质量标准不统一,条块纵横,概念不清,各自为政;绩效考核无依据,难量化,考核结果难兑现,不落实;医疗机构趋利行为明显,缺少主动积极有效提供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建立长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在基层医改中,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能,并与人员考核挂钩。因此,很大一部分基本医疗的人力被抽调去做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落实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服务,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指导等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完善信息化建设,这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但目前仍存在经费投入少甚至不到位的现象。
       此外,医务人员和老百姓的用药观念没改变。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还存在品种不齐、药价虚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汝州市蟒川镇卫生院副院长崔现政说: 要摆正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关系,绩效不仅要和公共卫生服务挂钩,更要与基本医疗挂钩,而且要以基本医疗为抓手,带动公共卫生服务。
      现在,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偏低,导致基层医院很难吸引、留住优秀医务人员。希望政府部门制定短中长期的规划,构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对乡镇医务人员的免费技能培训。另外,还可以派遣有实力的医疗队长驻基层,开展帮扶帮带工作。一方面使患者实现就近就医,缓解上级医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赢得老百姓对于基层技术力量的信任,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进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绩效管理: 乘风起势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河南省实施了卫十一项目,汝州市成为5个项目县之一,汝州市借助项目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平台,在省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创新基层卫生机构质量考核与发展机制,探索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绩效考核为手段,落实绩效考核问责制,建立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卫生局负责,全市19家卫生院成了了相应组织,6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依据本身实际,分别编制了《质量管理体系纲要》、《流程文件》、《职责制度》、《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及规程》等系统丛书。至此,汝州市绩效考核管理全面推行实施内部评价(基层卫生机构内部)、外部专业评价(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第三方评价(人大政协外部独立专家等)等新的“三位一体”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
      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介绍,首先,将解决监督、管理、服务“三位一体”
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科学分解,成立了汝州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行政班子组成,负责总体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整体工作;成立了汝州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工作咨询指导小组,由专家组成,指导各个医疗单位对医疗服务质量体系的文件、流程等编写工作;成立了汝州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工作监督评价小组;成立了汝州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工作办公室,由项目办及局机关科室组成,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决策,负责组织和督导体系的构建培训运行和评价审核工作等。
       “这一新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不只是建立几个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各自职能的发挥,促使绩效考核管理顺利推进。决策机构确保管理指标、业务指标、效果指标,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公平,又加强了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徐洪波说,“正因为他们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环环相扣,所以,以前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局面之后,为了防止出现“大锅饭”“养懒汉”的局面,汝州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以杨楼镇、小屯、庙下、蟒川等区为代表的特色做法,亮点鲜明,效果显著。
 
绩效管理:三个满意
 
        以杨楼镇卫生院为例。杨楼镇着重针对岗位差异性,将医院各科室发展不均衡情况,分临床、医技、护理、公共卫生、行政后勤等五个考核单元。从而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有效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员工的积极性。实行百分考核:对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行为、收支结余等指标实行百分考核。服务数量占40分、服务质量占30分、服务行为占10分、收支结余20分 。考核结果作为科室及其职工全年工作绩效评定的依据,与年终考核等级、绩效奖金分配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该套方案的亮点还在于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的项目化考核。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特点、服务内容和工作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分类测算每个项目的工作量,分别形成项目清单、考评细则和补助标准,做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业务指导与行政督查相结合,实现全程、动态、精细化管理,从而引导乡镇卫生院从“重视医疗”向“医防并重”转变,坚持质量和效率并重,确保政府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群众对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率由2009年的40%上升到2013年的70%,满意度上升到81%。医疗机构门诊次均费用由2009年的74.03元,下降到2013年的68.50元,下降幅度7.5%。在杨楼镇卫生院,记者询问正在门诊带孙子打点滴的村民王大爷该院医务人员在他心目中的“样子”。他笑道说:“问长问短像亲人,客客气气像走亲戚。”
    “绩效考核不是最终目标,而是管理的武器,要通过各项指标实施,把各项指标所对应的管理手段贯彻到管理者思想和行动中,并最终实现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满意的目标”才是坚推绩效考核的初衷。对于这一点,徐洪波局长坚信不疑。
 
本报记者 王平 实习记者 贾佳丽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简陋,专业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缺位,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农村卫生工作是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村卫生室建设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使农村卫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得到改善,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汝州市卫生局局长徐洪波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
 
硬件先行:“打造标准化、示范化卫生室”
     “环境好了,服务也能到位了,这两年我们村卫生室的就诊率呈30%以上的速度递增,卫生室里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汝州市蟒川镇滕店村村医郭自强指着屋内络绎不绝的患者说。干了十几年村医的郭自强,对卫生室当前“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感慨万千,“在以前,这都不敢想象”。
       2011年4月份,依据卫十一项目活动计划安排,在省卫生计生委项目办的指导下,汝州市卫生局项目办组织专家修订了《汝州市卫十一项目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统一图纸设计,做到标准化施工。并在村室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健康村创建试点活动,切实加强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提供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居住和卫生环境,促进健康行为改善,保障居民健康。并同时在小屯、庙下、蟒川等三个乡的4个村开展了健康村建设试点。短时间内,四所面貌靓丽,规划合理的标准化卫生室拔地而起。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健康教育室、值班室,六室分开,布局合理,明确了村级诊室功能定位,医疗行为得以转变。
       2012年3月,在第一批健康村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健康村建设试点范围,在全市20个乡镇开始实施,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宣传手册,设置健康宣传栏,实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活动。截止2013年底,在项目资金支持下,汝州市共改建48家、新建53家村卫生室。
        如今,设计科学、风格协调的村所面貌让人赏心悦目。改建装修后的村卫生室,更加敞亮时尚,使基层村级卫生组织的硬件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村级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六室分开”的村级集体诊所,各项职能清楚明晰,为下一步规范农村办医及医疗行为指明了方向,也使农村基本公共卫生及新农合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群众赞扬声高涨,普遍认为统一的村级集体诊所建设是农村卫生迈向正规化的开始。
 
软件紧跟:服务来叫座
     “现在村卫生室环境这么好,没病我也想来里面坐坐。”滕店村村民李大妈告诉记者,如今,群众走近村卫生室不一定就是看病的,他们可以在串门的同时向医生了解一些生活保健常识,增强对抵抗疾病知识的理解,更好地预防疾病。
     “要想让村卫生所的职能得到充分体现,服务就必须得做好!”汝州市蟒川镇卫生院副院长崔现政说。硬件得到保障之后,该镇进一步加强对村卫生室软件建设力度,从服务管理入手,着力在医疗政策、工作制度、服务规范、技术培训、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加强,使基层卫生组织在人员结构、外貌环境、服务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得到改善。
2011年初,汝州市项目办制订了《汝州市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办法》,并选择该县8个村进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运行。8个试点村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开展服务,实行“六统一”(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建设标准)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接着,2012年5月乡村一体化启动大会召开,此项工作在全市逐步开展。截至目前,汝州市已有80%的行政村实现了乡村一体化管理。
        便民惠民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在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汝州市又在2010年度乡级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的基础上,2012年度积极探索村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制订了《汝州市村卫生室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要求乡镇卫生院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使用的基本药物统一从网上采购,乡镇卫生院要有专人负责,单独管理,单独建账,独立核算。村卫生室原则上每月向乡镇卫生院呈报药品需求计划(特殊情况下也可随时呈报),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商定药品配送的时限、配送方式和付款方式。村卫生室药品出入必须要详细登记,严禁非法渠道购药,确保用药安全。乡镇卫生院不得向村卫生室收取任何服务费用。






       这样一来,确保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支持。许多患者深有感触地说:“价格公共服务进农村、进医院动真格了,不仅国家基本制度得到全面实施,医院兑现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庄严承诺,医药费用大幅度降低,老百姓也确实真正得到了实惠”。






     “村卫生室是政府在行政村投资设置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及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新农合报销定点机构,能够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居民就近看病或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近获得新农合医疗费用即时结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洪波表示,汝州将继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把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开来,发展下去,向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新的顶点攀登,为全省深化医改、保障民生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