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21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1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1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1期第4版
 
 

气管、食管异物的诊断与处理(上)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病例
    患儿男,3岁,平素身体健康,发病前无任何不适。发病前,患儿与一同龄小儿一起玩耍,被同伴在背部用力一推,跌倒在地,数分钟后面色青紫,意识丧失,10分钟后被送至医院,查体见呼吸心跳停止,予以抢救。经反复追问病史,患儿发病前正在吃花生米,喉镜检查发现一个半粒花生米,堵在声门处,取出花生米,未见气道内其他异物。患儿呼吸心跳一直未能恢复,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请分析:小儿死亡原因是什么?
气管异物的急救与处理
    一、识别气道异物梗阻
    及时识别气道异物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不要因为识别不清,误将其当成晕厥、卒中、心脏病发作、药物过量及可以引起呼吸骤停的其他情况。
    气道异物可能引起部分或完全梗阻。前者,病人在呼吸困难的基础上,尚可进行部分气体交换,能够有反应,可用力咳嗽。随着梗阻缺氧加重,气体交换困难征象就越明显,微效、无效的咳嗽,吸气时有高调声音,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大部分完全性的气道异物梗阻病人,在刺激性剧烈咳嗽、反射性呕吐后,声音嘶哑,说话极度困难或不能说话。由于异物吸入气管时感到极度不适,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呈“V”字状地紧贴于颈部,苦不堪言,成为一种典型体征。如在家中进餐时,家人问病人:“是否有食物卡住了?”病人会点头示意。如嘱其张口,可以听到异物的冲击声。随着呼吸困难迅速加重,病人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如果不能成功地解除梗阻,病人可迅速陷入昏迷甚至死亡。
    二、解除气道异物梗阻   
    美国及欧洲大多数复苏学会建议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即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急救法以及捶背或胸部冲击法。欧洲复苏协会推荐给予超过5次的捶背作为初始手法,如果方法失败,则可用5次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捶背和腹部冲击的联合应用方式可反复循环使用。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采用先捶背后侧胸部冲击方法来解除气道异物梗阻。
    (一)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美国著名医学家亨利·海姆立克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该急救法。它的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以突然地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口喉部的食物等异物驱除。
    具体操作方法:1.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2.一手空心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脐上两横指的腹部。3.另一手握住握拳之手,急速地、冲击性地向内及向上压迫其腹部,有节奏、有力地反复进行5~6次,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击出。病人应配合救护人,头部略低,嘴要张开,以便异物受到气流冲击而出。4.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二)用于婴幼儿: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示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三)自救法:该方法适合于成人,神志清醒,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当时又无他人在场。发生了食物卡在喉部,经咳嗽等方法异物仍不能排出,打电话又困难,不能说话报告情况,可采用自救法。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2、3、4三点,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具体方法:自己用一手握空心拳,将拇指一侧放在脐上两横指的腹部,另一手握住握拳之手,急速地向内及向上冲击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5~6次。也可用椅背、桌角或其他适当物体,将自己的脐上两横指的腹部对准卡在这些坚硬物体的边缘上,快速冲击压迫,以便异物冲出。如果发生气管异物,室内有人但不会急救方法,而病人懂得海姆立克急救法,可以自己采用上述方法,同时示意周围的人照此法来协助进行急救。
    (四)用于无意识的病人:使病人仰平卧,抢救者面对病人,跪于病人一侧或骑跨在病人的髋部。两手掌根重叠顶住病人脐上两横指的腹部,进行快速地、冲击性地向上及向内压迫5~6次。然后,打开上颌,检查口腔,如异物已被冲出,救护人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握住病人的舌和下颌,另一手的示指沿着病人颊内侧伸人,做钩取动作取出异物。注意切勿使异物进入呼吸道更深部位。
    三、并发症
    海姆立克手法虽卓有成效,但也可产生并发症如肋骨骨折、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故除非必要时,一般不随便采用此法。如果病人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并自主呼吸;如病人呼吸微弱,咳嗽乏力或呼吸道完全梗阻,则立刻使用此手法。在使用此手法成功抢救病人后应检查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