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的识别与处理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及传染病早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时,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称做高热惊厥。高热惊厥发作时表现为于发热骤起时出现,常为全身性抽搐,次数少,发作后常入睡,醒后神态清楚,无后遗症。高热惊厥常发生于平常体质健康的小儿,首次发病时应与其他病因所致的惊厥相鉴别。发作时治疗以镇静、降温及处理原发病为主,对复杂性高热惊厥应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病因 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所产生的高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临床症状 一、先有发热(体温超过38摄氏度)后有惊厥,惊厥多在高热的12小时内。 二、突然发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痉挛。 三、惊厥持续在10分钟之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 四、惊厥发生前后小儿一般情况良好。 体征 多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数偏低或正常,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脑电图、尿常规等一般均正常。 诊断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3岁;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临床表现: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抽搐时间短暂;在一次发热性疾病中,一般只发作一次,复杂型者发作两次以上;神经系统检查为阴性;发作后l~2周做脑电图检查为正常。 治疗方法 一、基层处理。 (一)现场处理 ●启动急救系统(120)。 ●基本防护措施:头转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窘迫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切开;放置压舌板于上下磨牙间,防止舌咬伤。 ●有效散热:物理降温。 (二)立即转院 ●注意生命体征。 ●注意神经系统体征(精神、神志以及瞳孔变化和惊厥发作情况)。 二、有条件的医院 (一)基本措施(同前) (二)进一步明确病因:检查血尿常规 (三)急诊药物措施 ●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氧气吸入,细胞营养药物,防治低血糖。 ●对症解痉: (1)地西泮:0.2~0.3毫克/(千克体重·次),缓慢静脉注射(原药不稀释,速度为l毫克/分),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用一次,每天可重复3~4次。一次最大量儿童不超过10毫克,婴儿不超过3毫克。 (2)苯巴比妥:5~10毫克/(千克体重·次),肌肉注射。 (3)副醛:0.05~0.1毫克/(千克体重·次),稀释成5%溶液,静脉推注;0.2毫升/(千克体重·次),最大量不超过5毫升/次,深部肌肉注射;0.3毫升/(千克体重·次)加等量生理盐水(一次不超过5毫升)保留灌肠。 (4)水合氯醛:10%0.4~0.6毫升/(千克体重·次)加入l~2倍生理盐水灌肠或鼻饲,必要时30分钟后重复一次。 (5)氯丙嗪:1~2毫克/(千克体重·次),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与异丙嗪合用对高热惊厥效果更佳。 (6)苯妥英钠:5~10毫克/(千克体重·次),静脉推注。推注时间不短于10分钟。 (7)异戊巴比妥:5毫克/(千克体重·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溶液,惊厥停止即中止注射。 (8)硫喷妥钠:l0~20毫克/(千克体重·次),配成2.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 (四)症状不缓解患者立即转院 ●生命体征监测 ●神经系统体征监测(精神、神志以及瞳孔变化和惊厥发作情况) 预后 高热惊厥可再次发作,也可发展为癫痫,但是一般预后良好。 一、高热惊厥再次发作的高危因素:大多数患儿只发作一次,但是有l/3的患儿会出现反复的高热惊厥。其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年龄:再次发作50%以上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出现,90%在两年内出现。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高热惊厥(但不是癫痫)的家族史。 首次惊厥在一次热程中多次发作。 二、高热惊厥发展为癫痫的高危因素:癫痫家族史,复杂性高热惊厥,生后早期神经精神发育异常。 不论哪种高热惊厥(包括简单型、复杂型和持续状态),都不会导致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或记忆力缺陷。高热惊厥本身均不会导致死亡概率的增加。 预防发作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退热药肯定不能预防高热惊厥的再发。而现在也没有证据表明长期口服预防性抗癫痫药能够减少以后高热惊厥的发生以及癫痫的形成。间断口服或直肠给药来预防很可能有效,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且容易掩盖严重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由于刚开始的发热常被忽略,因此常常导致预防的失败,故应谨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