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20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0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0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20期第4版
 
 

破伤风应该如何预防?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破伤风的预防包括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和受伤后的清创处理及围生期保护。
    一、主动免疫  我国早已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为三联疫苗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3~5月龄幼儿,第一年皮下注射0.25毫升、0.5毫升和0.5毫升共3次,间隔4周。第二年皮下注射0.5毫升一次,并在1岁半至两岁再复种一次。以后每隔两年可加强注射一次1毫升,直至入学前以保持抗体水平。对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的军人及易受伤的职业工作者,可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群免疫,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方法为第一年肌肉注射两次,每次0.5毫升,间隔4~8周。第二年肌肉注射0.5毫升,以后每5~10年加强注射一次,即可维持有效抗体水平。在受伤时还可追加注射一次,以达到增强抗体水平。
    二、被动免疫  主要用于未进行破伤风自动免疫的受伤者。采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000~2000单位,一次注射。注射前需先做皮肤试验,如皮肤试验阳性者则应改为脱敏注射法分次给予。注射后可维持保护期约10天。亦可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500~1000单位肌肉注射,可维持保护期3~4周。为加强保护效果,最好同时开始建立主动免疫。进行被动免疫后,仍可能有部分人发病,但通常潜伏期长,病情亦较轻。
    三、伤口处理  对伤口的及时彻底清创和处理,能有效防止破伤风细菌的感染和繁殖。包括对产妇产程中的严格消毒,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应及早选用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一般主张在受伤6小时内应用最好,疗程3~5天。目的主要是控制需氧化脓菌的感染,进而避免造成厌氧的微环境,达到控制和预防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现在习用的被动免疫法是注射从动物(牛或马)血清中精制所得的破伤风抗毒素。它是一种异种蛋白,有抗原性,可导致过敏反应,而且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6天后即开始被人体除去。因此,这种破伤风抗毒素还不理想。理想的制品是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它无过敏反应,一次注射后在人体内可存留4~5周,免疫郊能比破伤风抗毒素在10倍以上。其预防剂量为250~500单位,肌肉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蛋白来源较少,制备复杂,在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仍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被动免疫法。
    伤后尽早肌肉注射破伤风抗生素1500单位(1毫升)。伤口污染严重者或受伤已超过12小时,剂量可加倍。成人与儿童的剂量相同。必要时可在2~3天后再注射一次。
    每次注射抗毒素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用0.1毫升抗毒素,加等渗盐水稀释成1毫升。在前臂屈面皮内注射稀释液0.1毫升;另在对侧前臂相同部位,用等潮红、微隆起的硬块,则为阳性,应进行脱敏法注射。但此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故最好不用这种抗毒素做注射。脱敏法注射是将1毫升抗毒素用等渗盐稀释10倍,分为1、2、3、4毫升,每半小时依次皮下注射一次。每次注射后,注意观察有无反应。如病人发生面苍白、软弱、荨麻疹或皮肤痛痒、打喷嚏、咳嗽、关节疼痛甚至休克者,应立即皮下注射麻黄素50毫克或肾上腺素1毫克(成人剂量),并停止抗毒素注射。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