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杰赶考记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本报记者 乐山 王平 去年1月,南召县皇后乡凉水泉村的乡村医生张玉杰,作为全省村医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坚持参加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和培训,在取得中医专业大专文凭后,又在57岁这一年取得了本科文凭,紧接着在58岁这一年(2006年)考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 1970年,河南省从民间选拔中医师,22岁的张玉杰参加了选拔考试。因为原来的基础差、底子薄,没有老师点拨,加上当时自己的儿子还不满月,最终张玉杰落选了。 失落、不甘的张玉杰暗下决心:再有这样的机会,他一定不会让同样的结局再出现。 郑州求名师 终于,在1992年的一天,他得知自己可以参加自学考试,遂千方百计报了名。为了学好中医经典著作,他跑到郑州,找到了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授范允中。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对于这个从几百里地外的偏僻乡村来的40多岁的村医,范教授感到很意外。 “我买过您的一本书,但是有很多地方还是看不懂,琢磨不透,打听了好多人,才找到您的,请您指点指点。” 范教授被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又给他找了一些资料和考卷,对他进行了指导。张玉杰对中医四大经典的妙处渐有领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后,张玉杰先后拿到了河南中医学院自考大专文凭、本科文凭。2006年,58岁的他又拿到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 上阵父子兵 2003年,在南阳市某本科自学考试的考场上,监考老师不住地打量着两位考生:这俩人咋长得恁像?不同的是一个头发花白年过半百,一个青春年少文质彬彬。 监考老师忍不住分别踱到两位考生身旁——张玉杰、张源明,咦?两人怎么姓也相同? 这位老师怎么也想不到,两位面容相似的考生,其实是父子。与张玉杰一路同行的是自己的儿子张源明,他们同时参加自考大专考试,又碰巧被分到了同一个考点。 注意到这一对父子的,不仅仅是监考老师。等候进场的时间里,众多的考生,也纷纷对他们侧目,有人还不断地指点议论着。老张知道,这些年轻人一定是对他一大把年纪了还来赶考感到不解。 回到家,邻居们纷纷来问候。“老张,你又不缺钱花,又升不了官,考完这次,以后就别考了,恁大年纪了,还考个啥?”“和儿子一起去考试,有没有不好意思啊?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一起去考试,也给孩子壮壮胆儿。”面对邻居们的关心和挪揄,老张笑笑说。 第一次“大考” 相对于和儿子一起参加考试来说,自考大专时第一次应试的情况,更加让老张记忆犹新,老张说那是“第一次大考”。 “第一场考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上了考场,心情万分激动,双手不停的抖,连名字都写不好。”等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老张还是顺利答完了试题。 走出考场后,过了半天了老张还站在考场门口,心一直在怦怦乱跳,脑子里全是刚才试卷上的考题。 “你咋还不走啊?”监考老师走出来,看到门前只剩老张一个人了,关心地问道。 “老师,这楼咋没有楼梯呀?咋下楼啊?” “这是一楼,只有上去的楼梯,没有下去的楼梯。”监考老师哈哈大笑,指点老张“下了楼”。 考《儿科》的那天早上,老张由于熬夜复习,加上精神紧张,起床后俩腿一软,坐在了地上。“站了三次都没有站起来,歇了半天才爬到床上。” 没有时间吃饭了,老张直接就去了考场。一路上老张不敢走路中间,怕再晕倒,“溜着墙根儿,到了考场”。不过这场考试还算顺利,最后老张得了75分。 进省城“赶考” 要想拿到本科文凭,必须到学校参加论文答辩,老张将其称之为最重要的“考核”。老张接到通知时,第三天就要考试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就独自一人坐着长途汽车赶到了郑州。 “啥资料都没有,也不知道要考试啥。手里只有一本《伤寒论》,一路上不停地看书,琢磨问题。” 终于开始“考核”了,几个监考老师面对着他一个人,让他更加紧张。 “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什么?”“太阳经病为啥会头疼?”“柴胡疏肝散中,白芍的作用及原理是什么?”…… 老师问的问题正好是老张都会的,老张暗自庆幸。后来老张才知道,论文答辩就是考核与他写的论文有关的问题。 2005年,老张顺利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2006年,老张报名参加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一次性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