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推行乡镇卫生院改厕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乐山 王平
从1989年开始,河南开始大力推行一场毫不起眼却意义重大的“厕所革命”——农村改厕。20年过去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厕所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在一些地方,乡镇卫生院的厕所改造却成为这场革命的死角。
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厕所依然是老式的旱厕,日晒雨淋,臭气冲天,特别是一到夏天蝇蛆成群,严重影响卫生院的“卫生”形象。为了向农民群众提供更加舒心、优质的服务,桐柏县卫生局从2006年开始,推动了一场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厕所革命”。
11月14日,记者走进桐柏县各乡镇卫生院,亲身感受到了“厕所革命”带来的变化。
“卫生院不能不卫生”
2006年秋,南阳市某领导到桐柏县视察,了解乡镇卫生院为实施新农合做的筹备工作。某乡卫生院的筹备工作,赢得了领导的赞许。领导离开该卫生院之前,上了一趟厕所,出来之后,却大皱眉头:“厕所卫生是个问题啊。”
一句话点出了当时各卫生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时各乡镇卫生院的厕所,还都是旱厕,一家卫生院的院长曾说过:“我自己都不愿意去我们医院的厕所,有时候都要跑到隔壁的单位去‘解决问题’。”
据悉,在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一大难题就是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肝炎等占25种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0%以上。而与肠道传染病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有三个:水、饮食、粪便。1988年初,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几个月发病34万例,就是因为邻近地区粪管工作不善引起的。
随后,经过调研,卫生局对卫生院的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各卫生院要逐步对旱厕进行改造或重建,变旱厕为水冲式卫生厕所,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现在农村都在进行改水改厕了,我们是卫生系统,卫生院更不能不卫生。”桐柏县卫生局副局长朱朝发表示,“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必将促使农民群众对卫生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善就医环境也是形势所趋。”
“上厕所不再受罪了”
桐柏县卫生局的具体要求是:卫生厕所必须有水冲式便池,地板砖铺地、瓷砖贴墙裙、三格式化粪池,有上下水,有房有顶。
据朱朝发介绍,改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依托项目建设新建合乎省级要求标准的卫生厕所;二是在原址进行改造或新建。根据各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
2006年底,新集乡卫生院率先对院内公厕进行了改造,虽然是因陋就简,但也达到了卫生局提出的要求。11月14日上午,该院院长刘章旭向来访的记者介绍起了改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前确实太脏了,烈日一晒,臭气熏天,一下大雨,污水漫延。现在厕所干净了,院容院貌改善了,患者对就诊环境更满意了,改厕虽然花点钱,但是真正花到点子上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埠江镇卫生院,察看了门诊病房综合楼的三个楼层的厕所,看到每一楼层的厕所内都有人在清扫卫生,长槽水冲式便池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心集乡、安棚镇等5个乡镇的卫生院相继对厕所进行了改造,埠江镇、淮源镇等6个乡镇的卫生院相继对厕所进行了新建。经过近3年的努力,桐柏县16家乡镇卫生院中,已经有11家对厕所进行了改造或重建。
提起近几年卫生院就医环境的变化,患者杨先生表示:“各方面都更好了,上厕所也不再是受罪了。”
“推行工作还有难度”
目前,桐柏县仍有5家卫生院的厕所没有达到卫生局要求的标准。朱朝发表示:“推行改厕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新集乡卫生院为改造厕所花了近两万元,这还是以2006年当地的物价水平而言。“现在建一个这样分男女共5个蹲位的卫生厕所,加上无塔供水器等,至少需要3万元。如果规模更大,则需要的资金更多。”该院院长刘章旭说。
刘章旭的计算并不包括打井的费用,多数的乡镇卫生院没有自来水,用水需要自己打水井,水井的深度要依据当地所处的自然条件而定,最浅的只有几米,深的需要近90米,所需费用依据井的深度而定。
桐柏县这样一个年人均纯收入不过两三千元的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才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乡镇卫生院底子薄,起步晚,近两年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意识问题。有些患者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完厕所后不及时冲水,令卫生院不得不聘请专人负责厕所的卫生工作。据李英豪介绍,该院为3个清洁工每人每月支付700元到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就有近2.7万元的支出。聘请人员费用和水电费用增加了卫生院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卫生院管理者改厕的积极性。
“改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对确有困难的卫生院给予一定的帮助。”朱朝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