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村医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洛宁县西山底乡北村村卫生室 杨旭光 村医,尤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村医,富含乡土气息。他们大都祖籍本土,土生土长。父老乡亲对他们秉性为人了如指掌,戏谑:不过多读几年药书,长人一技而已。然而他们就担负着这些村民的疾病防治工作。 村医,平凡、普通。农忙时和乡亲们一起卷起裤管两脚泥,面朝黄土背朝天,互帮互助。休息时田间地头一支烟,谈论着共同的话题:牛羊、犁耙、春耕秋收。农闲时,为乡亲们解除头痛脑热、跌打损伤之苦。无节假日之娱,无下班之小憩,早晚不误。三九深夜,即使两片APC,又不值收人钱,也会披衣而起,毫无怠意。无手机之便利,无摩托车可骑,方圆数里,随叫随到。即使无需吃药,空跑一趟,也乐此不疲。那时百姓经济多不宽裕,病人拿了药便走账也不算是常有之事。病好后何时方便何时付钱,算多少是多少,彼此信任无欺。村医一生,无红包,无回扣,无提成,无出诊费。医者云:“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其乐也无穷。 于是,村医在村中颇具威望。冬春农闲,东家娶媳、西邻嫁女,因知书达理,村医常被村中理事之人请去。农村红白事要忙活两三天,人多嘴杂,交往中,村风民情,东邻西院,张三李四等等,村中之事,村医无有不晓。日积月累,也为日后看病创造了良好氛围,更能号准病人“心脉”而药到病除。医者云:“医生门前过,站起让让座。”可见患者之情,医患关系融融。 当今时代飞跃前进,日臻文明,然而医患关系略有微妙变化。有人疾呼“人心不古”,彼此渴望理解,追求人文。然而在那缺医少药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前辈们那些优良的传统理念及身体力行之为,我们怎能不追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