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医现状的一点看法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医疗所 刘沛君 中医药不可替代的作用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各医学名派总结与发挥,中医药学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保护神。它既经济又方便,曾有“一根银针治百病,一把草药除百疾,一个火罐去百苦,一手推拿医百患”之说。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现代西医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外科手术切除等方面,确有相当作用;但多数危症患者在昂贵的住院治疗后,并不能彻底康复,而是仍缺乏自主活动能力,需长期疗养,并要通过中西医结合进行调理才能痊愈,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西医抢救,中医治疗”的观点。 其次是中医药学的经济方便性。中医理论系“天人相应,病季相恒”的总结,表明了人与自然的顺应及平衡理论是不能变更的。中药全球遍地皆有,普世皆生,因地而种植,四季可采集,炮制方便,疗效确切可靠,对内外科均有不可替代之作用,较昂贵的西医廉价百倍。但是,无论中医西医都是治疗疾病之根本,而非长生的保证,只是已痒治不痒、已痛治不痛、虚而达强壮。倘若患了不治之症,无生还希望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能起死回生。医药治病而不能治命,是由人类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政府对中医药应同等看待同步支持,中医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农村中医药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中医药学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的农村,中医药存在以下问题。 一、据有关统计,我国乡村医生约有100余万人,其中采用中医药疗法者不足5%,现有临床经验的民间名老中医不超过2%。 二、按自然村为单位,乡村医生中有中医药基本理论实践的不超过2%。 三、以自然村而论,有中医药的村卫生所不超过3%。 四、以村卫生所计算,有中医的不超过3%。 五、以村为单位,真正有能力采集、炮制、栽培、种植中药的乡村医生不超过2%。 六、以自然村为例,60岁以上尚有工作能力、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的民间名老中医更少,不超过2%,且已弃中从西。 七、农村100万名乡村医生中90%的中青年乡医认为学习中医药已毫无出路,几乎使中医药事业人才断代。 个人的一点思路 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新农合的诞生,的确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大病统筹办法,仅仅服务了3%的危重病住院患者,而97%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只能筹资而无新农合补贴。如果单纯依靠昂贵的西药住院,要使92%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享受到新农合就医补贴,从而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是不那么容易实现的。必须发挥既经济又廉价的中医药的巨大作用,形成“西医抢救,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模式,才能使97%的多发病、常见病患者也能享受到新农合补贴,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宏伟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以村为单位,实行一村一所,注册乡医工资纳入政府财政,使乡医毫无顾忌地服务于85%的村民。 二、以村为单位,每村至少配备一名能用中医药预防疾病的合格乡医。 三、以村为单位,每个卫生所应有250种以上药品种类,以供处方需求。 四、以县为单位,每年举办一次全日制中医药培训班,为每村培养一名中医乡医。 五、凡培训班的毕业生,进县级中医院对口实习一年后回村卫生所从医。 六、县中医药培训教程纳入“中医栽培、种植、采集、炮制”科目。 七、现有的60岁以上的农村名老中医,约占百万乡医的2%,是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宝贵财富,应给予重点保护、重点关照。政府财政应为其发放相应工资及养老退休金,使其更好地进行“传、帮、带”。 八、每村应集体划拨一亩中草药种植地,以乡镇为单位统筹种植计划,每村种植10种,每乡镇约有25个行政村,可每乡镇种植250种。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调配使用,消除政府对中草药采购的经济压力。 九、以上八项落实后,新农合总筹资50%下拨于村所,对常见病、多发病实行新农合比例补贴,以实现201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