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14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4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4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4期第4版
 
 

高热的诊断与救治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有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另外,在高温环境中体温也可稍升高。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病因与分类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一、感染性发热
    占发热病例的绝大多数,包括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急、慢性全身或局灶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
    二、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
    物理性及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胰腺炎及骨折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病及药物热等。
    血液病:如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等。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失水等。
    恶性肿瘤:如癌、肉瘤等。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暑等,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其他:某些病理性体温升高,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患者散热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或惊厥后机体产热增加;下丘脑退行性变使体温调节中枢被破坏,均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这一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发热的分度及分型
    一、分度
    低热:37.3℃~38℃;中度:38.1℃~39℃;高度:39.1℃~40℃;超高热:41℃以上。
    二、分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可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体温最高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全天体温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但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病情分析的注意事项
    一、发热时温度是骤升还是缓升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多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输血及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达到高峰,多不伴有寒战,多见于伤寒、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等。
    二、发热是低热、中度发热还是高热或超高热
    低热:多见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肝胆疾病、鼻窦炎、牙龈肿痛、前列腺炎及慢性盆腔炎等。
    中等度发热、高热:多于见全身及局部感染、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病等。
    超高热:一般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多见于中暑、卒中、脑肿瘤、输液输血反应及临终前高热等。
    三、发病地区及季节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明显的地区性。
    冬春季节多发病:斑疹伤寒、回归热、白喉及流行性脑脊髓炎膜等。
    夏秋季多发病包括:伤寒、乙脑和脊髓灰质炎等。
    四、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乙脑、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卒中和安眠药中毒等。
    关节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和痛风等。
    肝脾肿大:见于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病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血液病等。
    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风疹、淋巴结核、白血病、转移瘤、淋巴瘤等。
    单纯疱疹: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
    皮疹:常见于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猩红热、麻疹及水痘等。
    (详见《农村卫生人员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手册》)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