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11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1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1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1期第4版
 
 

依据不足 滥用药物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心血管病常见用药误区(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顼志敏
  如何避免心血管病用药误区
  在防治心血管病的全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点:
  分清楚大、小目标。大目标为改善预后或终点目标,即减少死亡率和延长生存;小目标是中间或阶段性目标,例如控制血压、血脂及症状等,以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复发,心衰恶化再住院,严重心律失常,以及需要手术或介入等再灌注疗法。
  全面达标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强调“五达标”:血压达标<130/80 mmHg,血脂LDL-C<100mg/dL,空腹血糖<110mg/dL,生活方式达标(戒烟限酒、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控制体重。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还要求抗凝与抗血小板达标。
  保持大、小目标相一致。譬如冠心病的“ABCDE”疗法,正体现了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然而,要避免有些疗法的大小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如在临床上以Ic类(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药物拼命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虽可控制,但远期病死率却反而增加。像短效硝苯地平治疗冠心病有可能对长期预后不利。
  大目标应高于小目标、对因治疗高于对症治疗。控制病情就是为了最终改善预后。
  譬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就要优先运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及螺内酯类药物,既可以改善症状,又可以延长生存。而洋地黄类药及利尿剂虽对预后为中性结果,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故仍可应用。但是当出现用药矛盾时,如心率较慢时,宁可少用或停用洋地黄类药,给β受体阻滞剂的适量应用让出空间来。
  又如,儿茶酚胺类及氨(米)力农等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虽可短期改善心衰症状,但长期应用会导致预后恶化,因此除非在顽固性心衰或等待心脏移植者可以考虑短期使用以外,一般情况下避免长期应用。
评估不足,低效用药
  病例摘要
  一位60岁男性患者,阵发性胸闷痛8年,伴心悸。在重度劳累及休息时均发作,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胸闷痛部位为胸骨后疼痛,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或减轻。他患高血压10年,有20年吸烟史,无颈椎病史。
外院诊治
  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高血脂。曾建议冠脉放置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用药:阿司匹林75毫克每日1次,长效心痛定10毫克每日2次,复方降压片2片每日2次,消心痛10毫克每日3次,洛伐他汀20毫克每晚1次,美托洛尔12.5毫克每日2次。另外还间断性点滴“活血化瘀中草药液体”。仍有胸闷痛间断性发作,但相对稳定。
  这位患者到了我院后,医生将他服用的药物调整为:
  (1)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1次,美托洛尔25毫克每日3次,血脂康两粒每日2次,消心痛15毫克每日3次,替米沙坦80毫克每日1次,氢氯噻嗪12.5毫克每日1次,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天3次,芬那露2片每晚1次。
  (2)健康教育,定期复查:随时测血压、心电图;每两三个月月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血清酶,必要时测心脏B超等。
  (3)指导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甜食,控制体重。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这位患者几分钟的胸痛症状消退,持续几小时的不典型胸痛减少,血压调整到130/82mmHg,一直在门诊定期随访。
  病例分析与点评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他的顾虑较重,而且合并典型心绞痛,故此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为冠心病,结合临床情况后,医生考虑他暂没有必要行介入治疗。他所合并的持续性胸闷痛,可能为其他原因或神经性所致。
  ●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既平稳降压,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可能对冠心病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加用降压药的最佳配角——小剂量氢氯噻嗪,使血压理想达标。
  ●因冠心病患者属于高危者,所以用有证据而且较安全的的血脂康来全面调脂达标,同时采用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来配合。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除上述“三高”达标外,还要使血压和心率尽快达标,一般情况下,血压应该为<120~130/70~80mmHg;心率50~60次/分钟左右。但应随时根据每个病人个性化及其变化来合理调药。
  ●合并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时,可在规范应用“ABCDE”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同时,合用一些芳香开窍类的中成药及合适的镇静药,从而达到标本皆治。
  ●对于合并症状较重的功能性心血管症的病人,同时合用非药物疗法及改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但不必静脉输注一些无循证医学证据的液体,这样做既没有肯定疗效,又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还“多花钱少办事”。
  ●值得再次提及,有些医院过多滥用血液流变学检查血黏度,是不科学的评估手段。迄今为止,血液流变学检查血黏度变化的意义,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或临床试验的可靠证据证实。
  ●值得强调的是,规范的临床诊治路径,应该是清清楚楚诊断与评估后,再明明白白用药,并且应注意药物与非药物间、生理与心理间、中药与西药间、以及保持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医患关系和谐之间相互结合。(未完待续)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