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年都是情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涧沟村卫生所 陈景松 1965年冬天,我去公社医院举办的半农半医学习班学习,当时的条件很苦,从家里带的干粮是窝头,再外带几斤玉米面交食堂,每月需交两元钱伙食费。吃自己带的咸罗卜条,住的是地铺,可我们学习劲头十足,学习针灸都是在自己身上实习,学注射就是两个人结合相互练习静脉推注。1966年春天脑膜炎暴发,我们都被安排到公社医院日夜加班。 学习归来,我于1966年9月3日接管村联合诊所至今。那时的卫生所就是两间瓦房,药物、器械、桌椅板凳一共标值1020元钱。响应毛主席“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根针、一把草、土单验方上马,我们自己种、采、制,却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心情舒畅。大队每月给记27个劳动日,共补助3元钱。我们发动群众搞爱国卫生运动,熬大锅药、开窗换气、晒褥被、翻盆倒罐、污水坑打药、撤废机油、用麦蒿加六六六粉熏蚊、厕所灭蛆、井水消毒。有几年疟疾流行,我们把防治药物送到田间地头,坚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吐了再补,硬是把疟疾、流感、流脑控制住了。 每年夏秋季节,我们背着保健箱去各生产队,在田间地头巡逻,放下药箱帮助群众干活。那时每年村里都有工程,我们服务到工地。1970年县里搞水利工程,我和社员们一样挑泥水、推平车,工程完工还领到了公社发的奖状。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大人小孩跌碰伤,很少包裹,一般都是外涂碘酒,外敷自制的桃花散;小儿腹痛哭闹不安,往往是一扎针,破涕为笑;许多成年人患腰腿痛,都是针灸、火罐治好的。这些都是不收钱的。 1978年2月,我参加了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领奖状1张、1个日记本和1个针灸皮夹。30多年来,我用日记本记录不少土方、验方,针灸皮夹现在还在使用。 一晃40余年过去了,我的卫生所3次搬家,现已建成12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所,每天忙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依然心系医疗这片情,但却渐感力不从心,盼望有更好的助力能帮助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