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翻出的记忆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三门峡市湖滨区卫生局 刘向阳 前几天单位拆迁,整理陈年档案时,无意中翻出一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两间破旧的青砖瓦房,残缺的椽子耷拉在墙面上,老式的烂木窗,门口挂着发黑的竹帘,院内有一张砖头当桌腿的水泥面小方桌。正要把照片扔掉,一位老同事正巧看见,“哎,这不是磁钟卫生院吗?”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拿起来仔细辨认,可怎么也无法和现在联系起来,带着疑问,我收起了照片。 搬完家,我带上照片,赶到磁钟去探个究竟,居然翻出了一段沧桑巨变。 卫生院的退休会计赵振寿老人看到这张照片深有感触:“刚解放时,我们这里缺医少药,治病主要靠草药。这张照片是卫生院刚成立时照相馆来照的,那时它还叫磁钟村卫生所,有3个人,1个中医、1个会计、还有1个兽医,经常走很远的路去村里给人治病,还给牲畜治病。房子也是借用的,又旧、又烂、又小。1965年,中央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市医院派了医疗队来帮助我们,卫生院开始了较快发展。1971年,磁钟人民公社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17孔砖窑,卫生院正式成立,但医务人员主要是医疗队培养的赤脚医生,医疗设备靠的是‘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改革开放后,卫生院那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说到这里,随访的杨院长又拿出一张照片:“老赵你看,这是现在咱们的医院。”我侧头看过去,一排新建的楼房,红色的琉璃瓦顶,宝石蓝的玻璃窗,洁白的瓷砖墙面,“磁钟乡卫生院”六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门前停着一辆崭新的救护车。杨院长说:“近些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比较重视,尤其是这两年,咱们局领导抓住国家的优惠政策,争取了很多项目,卫生院建设蒸蒸日上。现在卫生院有1400多平方米的病房楼,18个医护人员,中级职称的就有5个。有200毫安的X光机、黑白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三导心电图机、全能手术床、电动吸引器及全自动洗胃机等比较完备的医疗设备。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护理科、防保站、药剂科、检验科、B超室、X光室、心电图室、手术室等功能齐全的科室。1999年卫生院被河南省评为‘一级甲等卫生院’,2001年又被确定为湖滨区中心乡镇卫生院。今年,咱们局推行卫生事业改革,磁钟卫生院根据局里的要求,结合实际,先行改革了人事和分配制度,上半年人员工资同比月增535元,增幅33.3%,业务收入也有较大增长。今天的卫生院,人人思变、人人求变,干劲十足,群众对我们也更加满意。” 临走时,杨院长又告诉我:“这几天,我们刚刚争取到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这些钱都已经到账。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争取早日开工,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