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9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9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9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9期第4版
 
 

但愿世间人长寿 不惜架上药生尘(上)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小双虽自幼双腿残疾,但他意志坚强,刻苦学医,不仅干出了一番成绩,而且还无私向社会奉献爱心,值得乡村医生们学习。”武陟县卫生局一位领导这样评价谢旗营镇谢旗营村乡村医生贾小双。
  20多年的行医历程,贾小双由一个身有残疾的拉粪孩儿,变成了医术高超、远近闻名的儿科医生,变成了乐善好施的“及时雨”,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挑战命运传佳话
  46年前,贾小双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别人的歧视中。贾小双兄弟姐妹6个人中,有3人身患残疾——三哥聋哑,姐姐双耳失聪,而他是先天性双足畸形。他家很穷,一家8口人住在3间破草房里,能吃上红薯叶糊涂粥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上学前他从来没有摸过钱。上学后,母亲给了他5毛钱让他买学习用品。第一次拿到钱,他高兴得不得了,也紧张得不得了,一双小手捏着这5毛钱整整两天没敢松开,生怕弄丢了。
  贾小双15岁初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大队卫生所工作。为了多挣工分,他每天要瘸着双脚用平板车往2公里外的雁门送6趟大粪。因为残疾,难免有人歧视他,可他没有悲观绝望,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
  他用省下来的钱买来了一本本儿科方面的书籍,每天干活怀里都揣着书本,把大粪送到地里后,就坐在粪车旁学习一会儿,休息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两年后,他被分配去采药、种药。学习的机会更多了,买的书不够看了,他就四处借书看。
  一晃几年过去了,贾小双的身体比过去强壮了,儿科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深厚。1979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武陟县卫生学校。3年后,他以原新乡地区统考第九名的好成绩顺利结业。
  至今他也难忘在学校时别人对他的无私帮助。当时,学校里通行用粮食换饭票。由于家庭情况不好,贾小双上学的时候家里每半年只给他往学校转100公斤的玉米,他也只能一天三顿吃粗粮。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这件事后,自发用自己的细粮每学期兑换他50公斤的粗粮,使他吃上了白米白面。贾小双是个知恩必报的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最大愿望送健康
  结业以后,贾小双又先后到修武县城、武陟县城、新乡市等地向名医求学。他的决心和诚心打动了他找到的每一个老医生,他们纷纷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他。同时,贾小双还自修于河南刊授大学,顺利拿到了中医中专资格证书和执业许可证。
  1986年,在谢旗营镇有关领导的帮助下,贾小双贷款600元,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诊所。小双诊所挂牌开张那一天,贾小双失眠了,他在这3间平房里“走来走去”筹划着自己美好的明天,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诊所开张以后,贾小双把一副“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贴在诊所的门两旁,还在自己的名片后面印上了“一生乐趣在工作,最大愿望送健康”这句话,以此来时时鞭策自己要恪守医生的职业道德。
  在临床中他发现,很多疾病都是本来可以避免的,皆因患者不懂基本的卫生知识才引发成病,既受罪又花钱,甚至造成终身遗憾。为了教会群众把预防常见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把宣传材料贴在诊所里,还在门外墙上办了一个黑板报,并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更换内容,普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知识。
  看到乡亲们通过他的宣传材料和黑板报增长了医疗知识,有些小病不用来诊所就能防治,贾小双劲头更大了。他花钱在县广播站、县有线电视台上打出了科普广告:“儿科医生提醒家长朋友,春暖天旱,预防流感”、“晚秋天凉,谨防腹泻,请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等。不仅如此,他在给人看病时,还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常见病的发生原理、预防措施和治疗常识。有人问他:整天口干舌燥地宣传卫生知识,假如没人害病,你不是要失业了?他毫不迟疑地说:“宣传常见病预防知识,和我开办小诊所的初衷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大家提高健康水平。我巴不得家家无呻吟,人人有健康。”
  自强不息使贾小双走上了富裕路。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赢得了荣誉。1992年以来,他先后两次被评为河南省自强模范和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武陟县残联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和谢旗营镇残联副理事长。此后,他于199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掀开了自己人生历程新的一页。(未完待续)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