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4版
 
 

五苓散治疗黄褐斑心得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淇县朝歌镇下关村卫生所  牛凤景  牛兰
    中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自有其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学习中医理论只有在临床中才能得以印证,从中得以启悟。中医学是一门针对个体化治病的学科。比如暑湿感冒,病因病机是夏季受寒、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证侯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紧,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治疗首选新加香薷饮。若患者平素脾虚,苔厚腻而不色黄,脉不数,随证应加茯苓、生薏苡仁;如果患者平素阳明胃热炽盛,易见苔薄黄,脉数有力,随证加黄芩、黄莲。
    实践出真知,30余年的临床工作,使笔者掌握了不少方剂的功用、主治、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新用途。如“五苓散”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是主治蓄水证的方剂。曾有一女患者患“蓄水证”,笔者为其采用“五苓散”治疗。服“五苓散”后她告诉笔者,服药大约30分钟,她满脸冒汗,汗液顺鬓角头发向下淌,出汗持续约20分钟自止。在此启迪下,笔者试用“五苓散”治疗面部黄褐斑片(西医学称黄褐斑)。具体方法为五苓散每次10克,大米汤送服,早晚各一次,饭前服。通常用药2周即显效,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可好转或痊愈。笔者用此法治黄褐斑临床屡用屡验,疗效卓著,尚未见出现副作用。
    关于面部黄褐色斑片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黄色主脾虚、湿证。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湿邪内蕴,阻滞气血,面部肌肤失养。“五苓散”可助气化,解表邪,水湿自除。因湿邪重浊,粘腻,不易速除,故患者往往病程长,缠绵难愈,需坚持服药数月方可望恢复正常。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