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8期第4版
 
 

出 诊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武三省
    见到记者,鲁山县赵村乡赵阴村村医范合十分激动,拿出了珍藏的《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说:“这个好!是俺们想要的,终于有了一份属于我们的报纸,让俺感觉像遇见了知音。”
    “只是遗憾没有时间拿起笔来,说说俺们乡村医生的心里话。”于是,朴实的范合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不眠之夜
    范合1970年成为赤脚医生,一干就是40个年头。
    赵阴村和别的村庄没什么两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村里有上千口人,但是村子两头之间的距离却有20多里。青山绿水,却山路崎岖,村民找范合看病不容易,范合出诊同样也不容易。
    1978年9月的一个晚上,范合忙完一天的工作,吃过晚饭,已将近11点,正准备躺下休息。
    “范老弟!范老弟!快开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范合急忙起床,发现邻村南阴村的李某站在门口。“快救救孩子!”李某焦急地说。
    原来,李某10岁的儿子李建国小儿哮喘发作,情况严重。范合赶忙收拾好出诊箱,随着李某出发了。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行车,就是有,他们也不敢骑,因为山路不好走,背着出诊箱,提着“马蹄灯”,没有办法骑车子。赵阴村和南阴村相距2里多地,他们几乎是一溜小跑来到了李家。
    孩子已经喘得很厉害了,小脸发紫。氨茶碱、强的松、氯化铵、苯海拉明,范合把可以用的“好药”都用上了,给孩子打了一针。
    孩子的病情缓解了。范合准备回家时,已是凌晨1点多。
    回到家,范合发现郭家庄村民郭某正在等着。郭某的家人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想请范合去给看看。范合准备好出诊箱,又去了2里地外的郭家庄。这名患者情况比较简单,打了一针之后,范合就往回走了。
    从郭家庄回到村里,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看到家里的灯亮着,范合心里一阵温暖,想着可要好好睡一觉了。谁知门开了,合心坪村村民李昌勇迎了上来,急切地说:“孩子发高烧、哕(呕吐)得厉害,快去看看吧!”
    到了李昌勇家,发现孩子已经快昏迷了。范合赶紧进行了简单处理,然后和李昌勇夫妇一起,轮流抱着孩子,送到了10里外的解放军105医院。
    这一出诊,天已经亮了,妻子开始准备早饭了。
跋山涉水
    夜里出诊难,但最困难的还是夏天山洪下来的时候出诊。
    1998年夏天,雨水特别多。一天下午大雨过后,下寺村的两个青年来请范合,说是他们的奶奶病了,上吐下泻,还发烧,得赶紧治疗。
    范合收拾好出诊箱准备出发,却被妻子拦住了:“你看看河里的大水,都快能淹到大腿根了,过去太危险了。包些药让他们拿回去算了。”
    两个青年也有点犹豫了:“我们刚过来的时候,水已经淹过膝盖了,还在涨。咋办?”
    “老太太60多岁了,万一吃药控制不住,他们再想来找我,恐怕也过不来河了,那样让老太太挺到明天,可能就麻烦了。得赶紧打针控制住病情。”范合果断决定,趁山洪还没有涨到最大,赶紧过河去给病人治病。
    当时山水湍急,一个人是过不去的。他们找来三根结实的树根,每人拄着一根,手拉着手,边走边探,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老太太得救了,一家人对范合是千恩万谢。范合却说:“那有啥?我是医生,这都是应该的。”
    40年来,范合跑遍了赵阴村的每家每户。“我已基本不出诊了,都是儿子跑。现在路好了,也有了摩托车,以前20多分钟的路程,现在几分钟就跑到。出诊很方便,不像以前了。”范合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